李承乾与李泰返归长安之后,于名师大儒之教诲告一段落之际,便潜心研习陆通所赐之史册,细品其中蕴含之深意。
李世民见二子较往昔勤学有加,心下甚感欣慰,遂召李承乾与李泰至立政殿,欲亲试其学业长进。
考校过一番基础课业之后,李世民复以经典着作为题,考验二子之学识。
李承乾与李泰皆能应对自如,尤以李泰于经史子集之答,更显精深,远胜其兄。
见此情景,李世民面露嘉许之色,赞李泰曰:“青雀之才学,实令朕心悦。”
继而语重心长地告诫李承乾:“承乾当勤勉向魏王学习,不可怠慢学业,荒废光阴。”
李承乾闻言,颔首称是,心中亦坦然接受了弟弟的才学更胜一筹的事实。
“父皇所言极是,泰弟确有超群之才,臣儿自当虚心求教,不敢有丝毫懈怠。”
“父皇,皇兄与儿臣不同,儿臣平日除却课业,便无他事可做,故而得以沉潜于经史子集之中。
皇兄则需兼顾治国安邦之大计,其用心之深、费神之广,远非儿臣所能及。望父皇明鉴,体恤皇兄之劳苦。”
李泰出言,为李承乾辩解,言语恳切,情真意切。
李承乾闻此言,不禁侧目望向李泰,面上满是错愕之色。
往昔里,李泰每每在父皇面前,总爱夸耀自己的文采斐然,今日竟一反常态,为其求情。
这转变之大,令李承乾心中疑窦丛生,难掩惊讶之情。
李世民亦是微露惊异之色,凝视着李泰,心中暗道:“此子今日之举,大异往常,实令朕刮目相看。”
这番转变,不仅让李承乾错愕,便是见多识广的李世民,亦感意外。
昔日李世民与李建成阋墙之争,手足相残,令人扼腕。
而今,李承乾与李泰兄友弟恭,情深意切,实乃家之幸,国之福。
如此和睦景象,自是令人欣慰不已。
其中真情假意,外人难以窥测,然则表象之下,至少亦是一派祥和景象,令人观之甚感舒心。
“此番前往泾阳,可有所得?”李世民目光温和,轻声询问承乾与泰。
承乾与泰细数陆通之言,虽其中不乏尖锐之语,然则句句切中要害,实情便是这般。
二人将所学所得,悉数呈于父皇李世民面前,不敢有丝毫隐瞒。
及至闻得陆通赐予二人各一史册,太宗心生好奇之意。
李泰遂解下随身携带之书,恭敬呈上,供父皇阅览。
李世民接过,翻阅其间,见其内容详实,笔法精妙,心中不由暗赞陆通之才。
纵使陆通所着非正统史籍,然其书中寓教于警,意蕴深邃,独树一帜,颇能启人心智,发人深省。
李世民览后,亦对其别出心裁之处赞赏有加,以为此书虽非金匮石室之藏,却亦可为后学之镜鉴。
“尔等从斯书中,可有所得乎?”李世民阅毕,目光温和地转向李承乾与李泰,轻声询道。
殿内静谧,唯有烛火摇曳,映照着君王期待的目光。
“承乾,尔先言之。”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长子先行作答。
殿中气氛肃然,李承乾整顿衣冠,清了清喉,准备开口。
“历朝历代之覆灭更迭,非独苛政与民乱所致,更因王室与士族之间利害相悖。此等矛盾,往往引致宫廷之内阋墙纷争,进而动摇国本,使宵小之辈有机可乘,终致江山易主。”
“而士族朝官,常以遮蔽圣聪之术,暗中削夺皇权,窥伺天下膏腴之地,以此掌控黎庶与财货。待皇室势微,便令四海鼎沸,重择一主,以符其私利。”
“此亦乃诸多王朝开国之初,明君在位,威震宵小,而历数世之后,又需中兴之故。中兴之君,多由乱世磨砺而出,而士族则如蛀虫蚀木,渐腐王基。”
李承乾侃侃而谈,言辞间不乏偏激稚嫩之处,然其见解亦有独到之处,似乎窥得几分门径。
“国之治理,仍需倚重士族,不可因一隅之见而失全豹之观。”李世民语重心长地对李承乾说道。
李承乾闻此言,拱手作揖,颔首称是,眼中闪烁着若有所思的光芒。
李泰启唇言道:“父皇,士族之所以倨傲,实因独揽文墨之故。
倘使黎庶得以启智,入庠序诵读诗书,又何至于受制于士族?
泾阳县学便是明证,其中弟子多出身寒门,或是寻常百姓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