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几位贵客光临陆家庄,有何贵干?\" 陆通请李世民等人就座,温文尔雅地开口询问。
这几个人穿着不凡,想来是长安的富贵人家。
李世民审视着陆通,只见其人风度翩翩,内外如一,颇具贵公子之气度。
\"我等乃长安粮商,闻得陆家粮食充足,特来洽谈收购。不知小郎君此处尚余多少粮食?\" 李世民以粮商身份开口询问,试图探得陆家庄粮食之实情。
\"长安之地,理应粮食充足。\" 陆通品了一口茶,言语间透露出深意,似乎对李世民等人的真实来意有所察觉。
\"小郎君有所不知,如今朝廷正急于赈灾,急需粮食以救苍生。\" 房玄龄接过话茬。
\"诸位究竟是哪家商号?\" 陆通继续追问,意图探明来者身份。
\"清河崔氏。\" 李世民目光直视陆通,坦然而言。
\"诸位请回,陆某并无粮食出售于清河崔氏。\" 陆通闻言,果断地下了逐客令,态度坚决。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默契地选择了沉默,未再开口,似乎在等待李世民进一步的指示。
\"小郎君可曾想过,拒绝我清河崔氏,将承担何等后果?\" 李世民微笑着,话语中隐含威胁。
\"阁下大可一试。\" 陆通毫无惧色,他除了陆伯外再无亲人,加之自身武力和天罡地煞卫,即使面对世家一脉,也毫无压力,显得异常镇定与自信。
当然,这只是最后的手段。陆通不会轻易做出这样的决定,他深知此举的严重性与后果。
李君羡突然神色紧张,似乎感应到了周围的危险气息,立刻提高了警惕。
\"哈哈哈……小郎君果然有君子之风。方才不过是试探一番,我实乃宫中使者。闻得小郎君仗义助泾阳县赈灾,特来一见,以表敬意。\" 李世民突然朗声大笑,眼中流露出对陆通的赞赏与欣赏。
\"仅凭阁下一言,便信其为宫中来使?\" 陆通面色冷淡,显然对李世民的自称持怀疑态度。
李君羡迅速取出令牌,展示给陆通。陆通虽不识令牌真伪,但那令牌确实有军队所用之迹象,故而心中信了几分。
\"敢问小郎君,长安城内之陆家粮铺,可是贵产业?\" 李世民礼貌地开口询问,试图探明陆通与长安陆家粮铺之间的关系。
\"正是。\" 陆通回答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小郎君高风亮节,实乃大唐之幸,百姓之福。\" 杜如晦对陆通拱手,表达出敬意与赞赏。
\"未知小郎君如何称呼?\" 李世民对陆通礼貌地询问,希望得知其名讳。
\"陆通,陆明达。\" 陆通回答,简洁地介绍了自己的姓名与字号。
\"在下李仲,这位是房龄,这位是杜儒。\" 李世民向陆通介绍了自己与房杜二人,各自使用了化名。
陆通听后微怔,心中暗忖,这三人难道便是传闻中的李世民与房杜两位大贤?
\"阁下莫非宗室中人?\" 陆通审视着李世民。
李世民微微颔首,默认了陆通的猜测。
\"此人十有八九便是那位李二……”陆通心中暗自思忖,未曾想自己竟然如此轻易地与李世民相遇。
\"未知诸位欲购多少粮食?\" 陆通心中有了猜测后,决定不再与对方纠缠,直截了当地询问,意图结下善缘。
陆通心想,若能助李世民解决此次赈灾之急,未来必得多方便利。自己粮食充足,以此换取李世民之情谊,实为明智之举。
陆通考虑,若不借粮,恐与李世民结下梁子,届时若被暗中刁难,则颇为棘手。他并非惧怕,只是不喜无故添扰。
\"未知陆通小兄弟手中有多少粮食?\" 李世民见陆通从容不迫,推测其手中粮食定然充足,心中不禁喜悦。
\"灾民人数几何?\" 陆通反问道,试图了解赈灾的具体需求。
\"长安及其周边诸县,灾民人数不下十五万。\" 房玄龄沉思片刻后,给出了一个数字。
贞观元年的长安城,人口约有六七十万。此次灾民达十五万之众,可见长安所承受的压力之大。
按泾阳县赈灾之标准,一万人一月需6000石粮食。若长安有十万灾民,则一月需石。
陆通有能力承担。
\"十二万石粮食,是否足够?\" 陆通略作思量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