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件琉璃制品售罄之后,含光阁暂停营业半月。众多外地商贾纷至沓来询问,却都被告知需耐心等待,琉璃将从西域再度运来。
各大世家纷纷暗中探查,企图将西域琉璃的渠道据为己有。他们认为,这种横财应当属于世家,李孝恭何德何能独占。
有世家暗中接触李孝恭,希望与之合作,共同分一杯羹。然而,他们的提议均被李孝恭婉拒。
次日,朝会上便有御史上奏弹劾李孝恭,指责其骄奢淫逸,与民争利。
李世民对李孝恭稍加斥责,此事便不了了之。这令世家心中颇为不满。
魏征身为谏议大夫,却未发一言。他心如明镜,琉璃之事并不涉及与民争利,不过是世家眼红,试图向李世民进谗言罢了。
退朝之后,尉迟恭等人将李孝恭围住,纷纷询问是否还有琉璃,他们亦想购买。然而,他们要求李孝恭给予折扣,否则便要以武力相向。
李孝恭指向显德殿,众将立刻心领神会,不再多言。
话说程咬金在遭陆通责打之后,亲自前往向陆通道歉,双方误会消除,和好如初。
春耕将至,程咬金在陈忠的协助下,在泾阳县推广土豆种植。泾阳当地的豪强在程咬金的威慑下,不敢有所阻挠。
马周常与陆通交谈,获益良多。他未曾想到县子竟如此博学,马周的某些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陆通问他,为官是为了皇帝,还是为了天下苍生?
马周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是为君,还是为民?若为君,便是仅为官职而官;若为民,岂不是显得轻视君上?
陆通再问马周,这天下,究竟是百姓的天下,还是皇帝的天下?
马周汗流浃背,在他心中,天下自然是皇帝的天下。然而,若失百姓支持,这天下又岂能稳固?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此理。
古圣有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然而现实中,往往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
马周原本的为官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减弱,他感到迷茫。
陆通建议马周研读史书,史册中自会寻得答案。
因此,马周在教书之余,埋头苦读史书。
陆通见马周沉迷于书中,有时会带他漫步于田野之间,不时向马周讲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郎君年纪轻轻,却学识渊博,马周佩服至极。\"马周对陆通敬佩不已。
\"马周啊,研读圣贤之书固然好。但有些智慧非书本能得。天地之间,道理无处不在,只待我们发现之。\"陆通语重心长地告诫。
\"格物致知,若无实践,便无真知。\"
\"无论国策之大,还是地方政令之小,皆需先了解实际情况,方能因地制宜,使政令发挥最大效用。\"
\"圣人有云,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因地制宜,正是此理。\"
马周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似乎有所领悟。但见马周向陆通深深一拜,良久不起。
陆通离去之后,马周独自留在田野之中,凝视着佃农们辛勤耕作的身影。百姓耕种一亩三分地,为官者则应耕种天下!
天地之间,真理无处不在。
薛礼归来,携带家人与柳银环一同抵达陆家庄。
一家安置妥当之后,薛礼重拾护卫之职。
然而,每当值勤完毕,薛礼不再与陆一等人闲聊消遣,而是回家陪伴柳银环与家人。
有时,陆家庄会不时传来柳银环的河东狮吼,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陆一等人巡逻之时,亦不忘戏谑薛礼为“耙耳朵”。
薛礼脸上泛起红晕,心中却不以为耻,因为那柳银环的呵斥中,满含对他深沉的爱意。
自元宵灯会之后,李英时常不顾流言,从长安来到陆家庄。
陆通不信一见钟情,认为那不过是馋人家身子,下贱。
陆通更信日久生情,认为相处久了,相互了解,心中对对方的记忆日益增多,情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
如今,陆通对李英了解越深,心中便越容易接纳她。他不再以“李姑娘”相称,而是亲切地唤她“英妹妹”。
这令李英心中甜如蜜糖,喜悦之情延续了许久。
然而,仅此而已。陆通对李英并未产生爱意,他们之间仅是友情深厚。
程咬金偶尔造访陆家庄,见李英亦在,且与陆通关系融洽。程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