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通抗旨消息如疾风骤雨,迅速传至长安。
五姓七望闻之,无不暗自庆幸,知陆通挑战皇权,尤其对英明神武的李世民而言,乃大不敬。
他们深知李世民重视法纪,断不容此等目无王法之人。
\"陆通抗旨,自寻死路。\" 长孙无忌捋须,嘴角露冷笑,\"陛下重视法纪,岂容此辈?\"
房玄龄叹息:\"陆通此举触犯天颜,动摇朝纲。陛下若不严惩,何以服众?\"
五姓七望代表聚议,商议如何借机打击陆通。
他们深知陆通虽有声望,然孤立无援,难抗朝廷压力。便迅速行动,联合上书,请求李世民严惩陆通,以正视听。
\"陛下,陆通抗旨斩杀倭国使者,大逆不道,请严惩。\" 奏折恳切,直指陆通罪行。
李世民接奏折,眉头紧锁,五味杂陈。深知陆通为人,不解为何抗旨斩杀倭国使者。
作为国君,他不能因私废公。沉思良久,决定召见陆通,亲自听取陈述。
\"陆通,你可知罪?\" 李世民声音沉稳,威严。
陆通跪地,语气坚定:\"微臣知罪。然微臣所为,维护一方安宁,保护百姓。倭国使者居心叵测,若不严惩,动摇民心,危及社稷。微臣愿承担一切后果,只求陛下明察。\"
李世民暗赞陆通忠诚勇气,面上不露声色。知此事重大,必须慎重。
沉吟后,决定降陆通爵位,由伯爵降为县男。
陆通闻言,感激万分,叩首谢恩:\"谢陛下宽恕,微臣定不负陛下厚望,誓死效忠大唐。\"
李世民的决定令朝臣们目瞪口呆,仅降陆通爵位?五姓七望更是不解,陆通如此,李世民还护着他?
处罚中未提陆通总管泾阳县政务一事,五姓七望本欲陆通离开泾阳,以便插手。如今李世民仅降陆通爵位,未触及泾阳事务,五姓七望深感不满。
五姓七望未达目的,岂肯罢休,继续上书弹劾,务求陆通受重惩。
李靖作为陆通准岳父,毅然站出支持陆通。
秦叔宝等与陆通关系密切的武将亦纷纷支持陆通,认为陆通所为正当,小国使者犯事被杀,并无不当。
朝堂之上,支持陆通之声渐起,与五姓七望弹劾之声形成对峙。
李世民面对此局面,心中自有考量。他深知陆通的为人,也明白五姓七望的意图。
“陆通虽抗旨,但出于维护地方安宁,其心可悯。朕已经给陆通降爵之罚,此事就这样吧。”
李世民的决定让五姓七望感到意外,也让支持陆通的武将们感到欣慰。
朝堂之上,虽然仍有争议,但李世民的决定已定,众人亦不敢再过多争执。
五姓七望密谋传扬陆通违旨之事,藩国使臣闻之,莫不震怖。使者潜通,忧惧事泄,恐遭唐室之惩戒。
使者夜会五姓七望,谋筹应对之策。七望借机扩势,令外邦国愈依其鼻息,以固己之权位。
世民闻外邦藩国心动,暗生惕厉。深知七望此举,意在播恐慌,弱大唐控藩之柄。
陆通因倭使辱泾阳女而伏诛,自是外使不敢复至泾阳,恐蹈倭使之覆辙。
外使畏陆通之威,泾阳商贸因而受阻。然陆通未以为意,金银珠玉,岂堪比庶民之心?
泾阳不患贫,亦无饿殍,所欠者,民族之荣光与自豪也。
是以陆通更重振民心,欲唤起众志成城之气。
虽一时之间,外邦商贾或因畏惧而暂避泾阳,然泾阳之地,物华天宝,商业价值非凡。
久而久之,彼等为求厚利,终将重拾旧路,再度踏足此地,以图共谋发展,共享盛景。
毕竟,金银之诱,非人所能轻易舍弃。
九月佳期,陆通与李英的大喜之日如期而至。
是日,陆通身披华丽的新郎礼袍,端坐于高头大马上,神采奕奕。
其后,一顶绣金花轿稳稳跟随,两侧则有数十名天罡地煞卫士护行,威风凛凛。
浩荡的迎亲队伍自泾阳启程,一路鼓乐喧天,彩旗飘扬,直奔长安而去,沿途百姓皆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唐时迎亲,礼仪繁复,每一步皆有深意,彰显着对婚姻的庄重与祝福。
- **催妆**:当迎亲队伍抵达李府之时,陆通高声吟诵催妆诗,声声入耳,催促着李英速速梳妆打扮,以最美好的姿态步入新的人生旅程。
- **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