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太极殿内,肃穆庄严。泾阳县三十六名学子端坐于案前,笔墨纸砚皆备,正凝神屏息,应对着眼前的考题。
此番乃是天子李世民亲自主持考核,学子们心中既怀敬畏,又带几分忐忑,毕竟此乃他们首次得见龙颜,那份威严与尊贵,令人心生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
殿内静谧无声,唯有偶尔传来的落笔声,如同细雨敲打窗棂,更添了几分紧张与庄重。
房玄龄等一众重臣,缓步于泾阳县学子的案牍之间,目光如炬,巡视四周。
他们衣袂飘飘,步履间流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确保了考场内的公正无私,不给任何舞弊之机留下缝隙。
学子们在这样的注视下,更是不敢有半点马虎,只专心致志于答题,生怕稍有不慎,便辜负了这难得的机遇与天子的厚望。
初时,学子们心弦紧绷,如临大敌,然随着时光流转,渐次适应此庄严肃穆之氛围,纷纷埋首于卷,笔走龙蛇。
彼等所遇之考题,十之八九已于县学之中反复研磨,熟稔于胸。
是以,即便面对此等大考,亦能从容应对,笔下流畅,无丝毫滞碍。
李世民凝视着泾阳学子们的身影,心中颇感欣慰,未见一人行不轨之事。
只见他们个个气定神闲,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自信之色,似乎对眼前之试卷早已了然于胸。
此情此景,令他心中暗自赞叹。
房玄龄等一干重臣随驾巡视,观览泾阳学子答题之状,心中不由暗暗称奇,所见竟与陛下先前所言相差无几。
这些学子的答案,虽在行文造句上各有千秋,然其意旨却大体相同。
待考毕,泾阳学子皆被请至偏殿静候佳音,而李世民则与众臣齐聚太极殿,当场批阅试卷。
殿内,君臣严谨审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凝重而肃穆的气息。
偏殿之内,泾阳学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轻声细语,或窃喜于己之得,或忧心于未尽之失。
他们或立或坐,面容上难掩紧张与期待,彼此间交换着考试中的点滴,偶尔传来几声轻轻的叹息,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殿外,清风徐来,透过窗棂带来一丝丝凉意。
“闻说此次临时殿试,乃是为了查验我等泾阳乡试之中是否有不轨之举。”一位泾阳学子面露忧色,言语中带着几分忐忑不安。
他轻皱眉头,目光在同窗之间游移,似乎在寻找着一丝安慰或是确认。
周围的人闻言,皆是微微一怔,旋即陷入了沉思,空气里弥漫起了一股凝重的气息。
“最令人愤慨者,竟是有人诬蔑爵爷以贿买之手段窃取考题。陆通伯爵何等人物,怎会行此下作之事!此等谣言,实属可恶至极!”一名学子义愤填膺,挺身而出为陆通辩解,言辞间满是对不公的抗议与对陆通的敬仰。
四周学子闻言,纷纷点头称是,眼中皆是不平之色。
“玄策,依你之见,若此次临殿大考非全员及第,又将如何?”裴行俭与王玄策并肩而立,低语密谈,眉宇间隐含忧虑,似是对此次考试的结果颇为在意。
二人身影交叠,周遭静谧,唯有轻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
“若非全员及第,泾阳伯恐难逃责罚。然则,泾阳伯那等刷题之法,实乃取巧之举,却也令人咋舌,成效斐然。”
王玄策言辞间流露出担忧,同时对陆通那别出心裁的备考之策亦感惊异。
待到乡试成绩揭晓,众人皆目瞪口呆。
半个时辰后,阅卷告罄,泾阳县诸生再度悉数过关。
尤为瞩目的是,王玄策与裴行俭二人之成绩冠绝群英,即便置身于将来的殿试之中,亦足以与群雄逐鹿,问鼎状元之位。
泾阳诸生闻得此讯,皆大欢喜,欢呼声震彻云霄。
随后,在宫人引导之下,众人鱼贯而出,步履轻盈地离开了巍峨壮丽的皇城。
皇宫之外,泾阳县学的马车早已齐备,稳稳地停在朱红宫墙之下,静候多时。
学子们一一登车,车厢内欢声笑语,洋溢着归心似箭的喜悦。
随着一声清脆的鞭响,车队缓缓启动,踏上了归途,尘土飞扬中,泾阳的方向渐渐清晰起来。
太极殿中,李世民与群臣相对无言,各怀心事。
未曾料想,泾阳县的学子竟如此不凡,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题,亦能从容应对,悉数过关。
此等才情,实属难得,令在场众人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