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长安城内,宽阔的街道上,一名八百里加急的传令兵身背令旗,手持那承载着重大捷报的卷轴,快马加鞭,风驰电掣般地冲向巍峨庄严的皇宫。
他面色凝重而急切,汗水湿透了脊背,胯下的骏马喘着粗气,四蹄翻飞,扬起一路的尘埃。
那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城中的宁静,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心中皆揣测着这加急传来的究竟是何等惊天动地的喜讯。
“捷报捷报!吐谷浑战事已定,大唐活捉吐谷浑国主慕容伏允,吐谷浑国灭!”传令兵扯着嗓子高喊着,声音因一路的奔波而显得有些嘶哑,然而那话语之中却满满地透露着难以抑制的自豪。
他的双眸熠熠生辉,仿佛燃烧着胜利的火焰,尽管疲惫不堪,但那激昂的神情仿佛在向整个长安城宣告着大唐的赫赫武功。
他的呼喊声在大街小巷中回荡,惊起一群群飞鸟,也激荡着每一个长安百姓的心怀。
“大唐威武!大唐万年!”长安百姓们纷纷振臂高呼,那激昂的声音响彻云霄,直冲九霄。
他们的脸上挂着灿烂而自豪的笑容,那笑容中饱含着对大唐强盛的喜悦与骄傲。
男人们神情激昂,目光中满是对大唐军队英勇无畏的崇敬;女人们笑靥如花,眼中闪烁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欣喜;孩童们欢呼雀跃,围绕在大人身旁,纯真的脸上写满了对大唐未来的憧憬。
整个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海洋之中,人人心怀激荡,为这伟大的胜利而纵情欢呼。
太极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李世民高坐龙椅之上,龙颜威严肃穆,目光炯炯有神。
他召集群臣,以雄浑有力的声音宣布了吐谷浑战事的结果。
一时间,群臣激动万分,欢呼声响彻殿宇。
“大唐万年,陛下万年!”的呼喊声此起彼伏,群臣们纷纷跪地朝拜,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崇敬与喜悦。
文官们手持笏板,身姿端正,眼中满是对大唐盛世的赞叹;武将们甲胄在身,威风凛凛,心中怀着为大唐继续征战沙场的豪情壮志。
这激昂的气氛,仿佛能冲破殿顶,直上云霄,彰显着大唐的辉煌与荣耀。
“泾阳伯当真是朕的贤臣,三千泾阳军转战千里,孤军击破慕容伏允数万大军,并活捉了慕容伏允。众爱卿以为该如何赏赐泾阳伯?”李世民面带喜色,龙目含威,目光扫过殿下群臣,句句不离陆通。
那语气之中,满是对陆通的赞赏与偏爱,显然是在暗示群臣。
他身姿挺拔,帝王之气尽显,话语犹如黄钟大吕,在这宽阔的太极殿内回荡。
群臣闻言,心中皆是明了,皇帝对这陆通的功绩极为看重,此番询问赏赐,不过是走个过场,实则心意已决。
于是纷纷揣测圣意,思量着如何应答,方能既合皇帝心意,又不失公允。
陆通生擒敌国之主,实具参与灭国之赫赫功勋,依此壮举,封侯之举定然不在话下。
其功绩彪炳,震烁古今,封侯之赏,方能彰显其不世之功,方能匹配其非凡之勇,方能慰藉其浴血之劳。
如此大功,若不予以封侯之荣,何以激励天下志士,何以彰显大唐恩威,何以传颂千秋万代。
“陛下,臣以为泾阳伯可以封侯!”房玄龄稳步出列,躬身进言。其声洪亮,响彻朝堂。
陆通之功绩,早应足以封侯,奈何此前屡遭打压。
然今时此番军功卓着,威震边疆,其威名远扬,功绩昭然。
封侯一事,不可阻挡。
“陆通之勇,陆通之谋,陆通之忠,皆为大唐之幸,当以封侯之尊荣,彰其勋劳,以励后人,以安军心,以显国威。
陛下圣明,当顺应时势,赐其封侯之位,使忠臣良将皆能心向大唐,为陛下效命,为江山社稷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杜如晦等一众文臣见此情形,纷纷出列,神色恭敬,齐声赞同。
他们深知此刻形势明朗,陆通战功赫赫,若唱反调,不仅有违圣意,更会遭众人诟病。
而那些世家官员,虽心里极不情愿,然在这众口一词的局面之下,也只得强压下心中的不满,面色阴沉地随声附和,表示同意。
毕竟在这朝堂之上,在李世民的威严之下,在大势所趋的情形之中,他们纵有百般不愿,也不敢公然违背,只得暂且隐忍,以免引火烧身。
然而,偏有个别的世家官员站出来反对,只见其神色倨傲,言辞激烈,高声说道:“陆通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