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之地,李靖等人已然成功将吐谷浑的局势稳定下来。
慕容顺竟刺杀天柱王,而后归顺大唐,至此,吐谷浑彻底被大唐牢牢掌握于掌心之中。
李靖下令让侯君集与李道宗留于吐谷浑以主持大局。
而他本人,乃是接获了圣上李世民之诏令,已然整备行装,准备班师回朝。
那旌旗猎猎,风声呼啸,仿佛都在诉说着此番征战的赫赫功绩与即将归朝的庄重使命。
陆通身披坚甲,英姿飒爽,率领着威武雄壮的泾阳军,牢牢押解着那神色颓然的慕容伏允,于前军阔步行进。
其队列整齐,步伐坚定,一路尘烟滚滚,朝着那繁华昌盛的长安方向滚滚而去。
旌旗在风中烈烈作响,似在宣告着此次胜利的辉煌。
春闱终了,那巍峨庄严的长安城宫墙之外,只见一众礼部官员神色庄重,缓步行出。
他们手中捧着那关乎众多士子命运的榜单,于众人翘首以盼之中,准备放榜。
此时,春风轻拂,宫墙之上的旌旗微微飘动,仿佛也在期待着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无数莘莘学子纷至沓来,围聚在那巍峨庄严的宫门前。
个个皆是神情紧张,伸头探脑,踮起脚尖,极力张望,一心查看自己是否能在那承载着荣耀与希望的榜单之上名留其位。
他们目光急切,额上汗珠隐现,心潮澎湃,周围气氛凝重而又充满期待,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与焦虑的气息。
“哈!我中了!”一名学子骤然惊呼出声,那声音冲破周遭的凝重氛围,仿若一道亮光划破暗夜。
只见他喜不自禁,面庞因极度的兴奋而涨得通红,整个人如孩童般蹦蹦跳跳地,难以抑制心中的狂喜,衣袂在风中翻飞,全然不顾周遭众人投来的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
那些落榜的学子满心不甘,眸中透着倔强与执拗,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查看那榜单,似是妄图寻得一丝错漏,期望能在其中觅得自己的姓名。
然而,在几番确认自己确已落榜之后,神情瞬间萎靡不振,仿若霜打的秋叶,了无生气。
多年的苦读生涯,无数个日夜的悬梁刺股,却终究是名落孙山。
此番失意,意味着又要耗费数年的光阴,于那寒窗之下,孤灯相伴,苦读不辍,个中辛酸,难以言表。
卢建与王浩二人倒是未有随众去拥挤争抢,而是气定神闲,吩咐自家家仆前去查看榜单。
二人安坐于那华贵无比的马车之中,车内布置典雅精致。
他们悠然自得地品着香茗,相对而谈。言语之间,尽显儒雅之态,举手投足,皆有翩翩风度。
那神态自若之姿,仿若世事皆在掌握之中,好一派世家公子的非凡气度。
孔崚独独待在家中,并未前往观榜之处。他心中笃定自己必能考中,然至于名次究竟如何,却是难以知晓。
于他而言,名次诚然重要,却并非一成不变之定数,关键还得看临场之发挥。
此刻,他静坐于室,面色沉静,思绪似在飘飞,回顾往昔苦读之岁月,心湖间虽有微澜,却依旧沉稳如山。
孔崚正襟危坐于孔颖达的对面,一老一少置身于清幽的凉亭之中,于这宁静之所展开对弈。
微风轻拂,亭畔的枝叶沙沙作响,似在为这场无声的较量低语助威。
老者目光深邃,透着岁月沉淀的睿智;少者神情专注,眼中闪烁着灵动与坚毅。
亭中棋局纵横交错,恰似人生的风云变幻,胜负未分,局势迷离。
“崚儿,你就当真不关心此次科举之名次?”孔颖达轻抬皓腕,缓然落子,开口向着孔崚问询道。
其声沉缓,犹如古寺之钟鸣,在这清幽的凉亭之中悠悠回荡。
“自殿试落笔,结果已定,何必自扰。”孔崚面色温润如玉,神色间满是淡然。
其声清朗,宛如山间清泉流淌,又似幽谷清风拂过,不带半分急切与忧虑,尽显从容之态。
孔颖达闻得孔崚此语,微微颔首,目光中满是赞许之意,对孔崚的这般心态甚是满意。
心中暗忖,如此方为做学问之态度。
胜而不骄,败亦不馁,这心境之平和沉稳实乃至关重要,唯具此般心境,方能在学问之道上渐行渐远,有所建树。
孔家传承悠悠久远,然多为祖辈之蒙荫庇佑。
然后辈亦当奋然砥砺前行,不懈地求索问新,方为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