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薛礼紧跟苏定方之步伐,前往北境都护府军营。二人于营帐之间穿梭,精心挑选精锐士卒,为即将奔赴新罗之行做万全之准备。
只见他们目光如炬,审视着每一名士卒,神情严肃而专注,那认真之态,似要将这军中最勇猛之士皆收入麾下,以在新罗战场上大展雄风。
长安,皇宫太极殿内,李世民召来高句丽与新罗使臣。那殿宇巍峨,金碧辉煌,香烟袅袅,威严肃穆。李世民龙颜肃穆,目光炯炯,当着众臣之面,掷地有声地宣布了让高句丽退兵一事。其声如洪钟,响彻殿宇,彰显着天朝上国之威严,不容置疑。
高藏和泉盖苏文闻得李世民之旨意后,心中微冷,犹如寒风吹过。未曾料到大唐终究还是决意要为新罗出头。
思及此,二人暗忖,看来回去之后须得加快对新罗的进攻速度,力求联合百济速速拿下新罗。
其目光阴沉,心思百转,那急切与阴狠之意在眸底流转,似已在谋划着更为狠辣的战事策略。
金胜曼闻听大唐皇帝陛下令高句丽退兵,心中自是高兴不少,然仍存有些许失落。
这不过是第二好的结果罢了,于她而言,最好的情形应当是大唐出兵震慑,如此这般,方能收到上佳之成效。
其蛾眉微蹙,贝齿轻咬,那忧虑与期盼交织的神情,尽显其内心的复杂思绪。
高藏和泉盖苏文离开皇宫之后,回到了鸿胪寺的住所。高藏怒不可遏,气得大肆摔砸东西,乒乓之声不绝于耳,引得鸿胪寺的工作人员纷纷赶来。那屋内一片狼藉,高藏面色涨红,双目圆睁,口中不住地咒骂,全然失了一国使臣的风度。
一名鸿胪寺的工作人员目睹满地的狼藉之象,却也并未动怒,而是对着高藏和泉盖苏文缓声说道:“切记要赔偿啊。”
其语气平和,不卑不亢,虽面对异国使臣的失态之举,仍保持着应有的沉着与淡定。
高藏闻言后愈发恼怒,“赔就赔,我赔得起!”
其怒声咆哮,犹如困兽之吼,额上青筋暴起,双目几欲喷火,那狂躁之态,令人望而生畏。
鸿胪寺的工作人员随后转身离去,不再理会高藏和泉盖苏文。
其身姿从容,步履稳健,丝毫不为高藏的暴怒所扰,只留得二人在这凌乱之所,兀自气恼。
泉盖苏文赶忙安慰高藏,“世子且消消气,大唐不过是责令而已,听与不听,皆由我们定夺。”
其言辞恳切,神态恭顺,试图抚平高藏的怒火,眸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与阴鸷。
泉盖苏文继续言道:“世子且听,大唐与我高句丽接壤之地,唯有幽州与北境都护府。这两处,其一无出兵之能,其二需震慑西域与北疆,根本无暇抽身。正因如此,大唐陛下方才责令我等退兵,而非发兵襄助新罗。”
其语调沉稳,目光深邃,一番分析似成竹在胸,妄图以此消解高藏的忧虑与怒火。
高藏听着觉着颇有道理,可却总感觉有何处不太对劲,“倘若大唐见吾等未曾退兵,随后发兵援助新罗,那又当如何?”
其眉头紧锁,满面忧色,目光中透着深深的疑虑与不安。
只见泉盖苏文淡定而言:“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唐未在初始之时发兵,后续便艰难矣。说不定待到彼时,吾等已然将新罗攻克,届时,大唐军队纵是前来,又能奈我何?”
其神色自若,语气笃定,仿佛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莫支离所言甚是有理。”高藏至此方才松了一口气,脸上绽出一抹笑意。其紧绷的面容渐趋舒缓,先前的忧惧之色亦随之消散,仿若拨云见日,重获心安。
距离两国使团归去尚有数日光阴,只因大唐尚未于通关文牒之上加盖印章。
金胜曼携着几位使团成员于长安城中游逛,竟发觉西门方向的人流相较其他三个方向明显更为繁多。那熙攘人群,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好不热闹。
长安之繁华,金胜曼已然见识无遗。然此刻,金胜曼忽生一念,欲瞧瞧除却长安之外,这京畿道的其他诸地究竟是何番景象。其心之所向,眸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西门附近,往来之客商皆需接受盘查。金胜曼款步上前,微微欠身,柔声询问:“敢问军爷,此地缘何会有如此众多之客商?”
城门卫见金胜曼之服饰,便知晓其乃外邦之人,且观其大唐话说得并非利索。不过,城门卫仍耐心地与金胜曼解释道:“此些皆为前往泾阳行商之客。因朝廷之某些规定,前往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