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薛礼,其精心筹谋之计策推行甚为顺遂。
彼时,新罗国边境烽火连天,百济军队如恶狼般来势汹汹,欲将这弹丸之地吞入腹中。
然薛礼之计既出,局势陡然生变。
那些悍勇的百济军卒,不再如先前那般疯狂进击,竟缓缓往后撤了些许距离。
薛礼立身于高处,战袍随风猎猎作响,双目炯炯,紧盯着敌军动向,心中暗喜:“吾之计谋,终见成效。”
其身旁将士们亦是个个神情振奋,士气高昂。
战场之上,硝烟弥漫,旌旗摇曳。
远处的百济军队,虽有不甘之色,但在薛礼之计的威慑下,也只得暂退锋芒。
其领军之将,眉头紧锁,面色阴沉,心中恼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下令撤军,以图后计。
当新罗北边之泉盖苏文闻得百济大军停止进攻之讯,其心中顿生诸多不解,更有恼怒之意汹涌而起。
只见其在营帐之中来回踱步,面色阴沉似墨,双目圆睁,咬牙切齿暗道:“这扶余义慈竟如此不讲信用!”
营帐之外,风声呼啸,旌旗猎猎作响。
泉盖苏文眉头紧锁,思绪纷乱如麻。
他本以为与扶余义慈合谋之事万无一失,岂料竟出此变故。
他紧握双拳,关节泛白,心中愤愤:“吾与你约定共图新罗,如今你却临阵退缩,置吾于何地?”
想着此番计划落空,未来局势恐更为艰难,泉盖苏文愈发焦躁不安,心头似有烈火燃烧,却又无处宣泄。
福无双至兮,祸不单行焉。值此际,高句丽北部之境,那薛延陀汗国的剽悍骑兵,并未依约撤军,依旧于那高句丽北境肆意晃荡。
只见那北境之地,黄沙漫天,风声凄厉。
薛延陀汗国的骑兵们,个个身着战甲,手持利刃,面目狰狞。
他们胯下之马嘶鸣阵阵,马蹄扬起滚滚烟尘。
这些骑兵时不时地呼啸而过,如恶狼般打劫一番,所到之处,百姓哀嚎,鸡犬不宁。
高句丽之民,惶恐不安,紧闭门户,瑟瑟发抖。
而城中守将,心急如焚,眉头紧蹙,望着城外那肆虐的骑兵,心中既愤懑又无奈。
他们深知敌强我弱,却又不得不坚守城池,以防敌军破城而入。
那薛延陀汗国的将领,骑于高头大马之上,面带骄狂之色,心中暗笑:“这高句丽之地,如今任我等驰骋抢掠。”
其麾下士兵,更是肆无忌惮,张狂至极,全然不顾盟约道义。
此番,薛延陀汗国应大唐之邀,挥师至高句丽北境,意在牵制高句丽之兵士。
然至于与高句丽所定之退兵约定,薛延陀汗国之可汗夷男对此竟是不以为意。
这夷男端坐于王帐之中,其面色凝重,双目深邃而狡黠。
他轻抚胡须,暗自思忖:“大唐之威,赫赫煌煌,高句丽岂能与之相较?二者之间应选谁,吾心中自是清明如镜。”
王帐之外,狂风呼啸,旌旗翻飞。
薛延陀之军阵严整,兵甲锃亮。
夷男踱步而出,望着远方,心中已有定夺:“大唐乃强国雄邦,与之交好,方为上策。高句丽不过是一时之利,怎及大唐之长远厚泽?”
遂下令其军继续于高句丽北境纵横,以助大唐之威势。
夷男此般拿钱不办事之行径,诚然令人切齿可耻。然又能如何?谁让高句丽未及大唐之强大?
于这悠悠尘世,国与国之间,弱小实乃原罪,落后必遭挨打。
想那夷男,身处营帐,神态骄狂,毫无愧疚之色。其心中所念,唯有利益权衡,全然不顾道义诚信。
而高句丽之地,山川黯然,民心思忧。其君臣上下,面色愁苦,满心愤懑却又无可奈何。面对大唐之强盛,只能徒叹奈何,暗自悲戚。
在这世间风云变幻之中,强国雄踞,弱国兢兢。唯有自身强大,方可屹立不倒,不受他国欺凌。此乃千古不变之理,令人叹惋,亦令人警醒。
此番大唐出动之军队,仅五千之数。相较之于高句丽与百济那数十万之雄师,实不过沧海之一粟。
然大唐之威,岂在兵卒多寡?大唐之能,可调动周边诸国之力以牵制高句丽。
且看那大唐营帐之中,将帅泰然自若,眉宇间尽是自信与从容。虽兵寡,却士气高昂,军纪严明。
而高句丽与百济之军,虽众,却人心惶惶。其将领闻大唐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