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冲对长乐公主的情意日益浓烈,常在闲暇之余向其叔父长孙无忌提及公主的种种美好,言语间流露出急切之意,似乎渴望早日与长乐公主订立婚书,共结连理。
长孙无忌见儿子如此情深意切,心中亦是五味杂陈,既感欣慰又觉头疼。
他何尝不想让长孙冲与长乐公主早日缔结良缘,奈何襄城公主尚未出阁,按礼法,姐姐未嫁之前,妹妹的婚事不可先行。
更何况,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对此事态度坚决,断不会在此时贸然定下长乐公主的婚约,以免有违礼制,招致非议。
然而,世事并非全无转圜之余地。若能得陛下李世民首肯,即便襄城公主未嫁,此事亦可成其大半。
长孙无忌心中暗自筹谋,思量着如何在不失礼数的前提下,向皇上婉转提出此桩婚事,以期获得圣上的青睐与赞同。
长孙无忌唤来长孙冲,语重心长道:“吾儿,近日汝在外游荡,结交非良善之辈,实非正道。自今而后,望汝收心养性,潜心于书山学海之中,以求学业有成,为家族争光。长安城中藏龙卧虎,若汝能在此立下声名,自有人会将汝引荐于朝野之间。”
长孙冲闻言,虽心中略有不甘,但见父亲神色严肃,不敢违抗,只得点头应允。
自此,他闭门谢客,专心致志于诗书之中,渐渐地,才华横溢的名声在长安城内流传开来。
待到时机成熟,长孙无忌便借机向李世民提议,言及长孙冲与李丽质的婚事。
李世民听闻长孙无忌旧事重提,眉头微蹙,心中暗自思量。
长孙无忌与自己不仅是君臣关系,更是亲上加亲的姻亲,这份情分让他难以拒绝。
然而,长乐公主李丽质乃是他的掌上明珠,自幼聪慧过人,性情温婉,深得李世民宠爱。
若将她许配给长孙冲,李世民不免有些犹豫,担心此举是否真的对她有利。
于是,李世民温言道:“无忌,汝之所言,朕亦有所考虑。然长乐乃朕之爱女,朕愿她嫁与有德有才之人,方能不负此生。长孙冲近来确有长进,但朕还需观其品行,是否真能担得起此重任。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草率行事。”
长孙无忌见状,心中虽急,却也明白李世民的顾虑,只好先退一步,说道:“陛下所虑极是,臣亦知长乐公主贤淑,非等闲之辈可配。臣会督促长孙冲,使之更加努力,以期早日成为可堪大任之人。待时日一久,定能让陛下放心。”
言罢,长孙无忌便告退,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让长孙冲的表现更加出色,以打动圣心,完成这桩门当户对的美满姻缘。
李世民心情郁结,缓步步入立政殿,殿内香烟袅袅,长孙皇后正坐于案几之后,手中轻抚着一卷书简,见李世民到来,便放下书简,起身相迎。
“陛下今日似乎心事重重,可是朝中有何烦忧?”长孙皇后温声问道,眉宇间流露出关切之情。
李世民微微摇头,叹了一口气,道:“并非朝中之事,而是关于丽质的婚事。长孙无忌近日屡次提及,欲将长孙冲配与丽质,朕深知无忌一片好意,但长乐乃朕之爱女,朕不愿轻易决定她的终身大事。”
长孙皇后闻言,秀眉微蹙,轻声道:“陛下所虑甚是,婚姻大事,非同小可,理应慎重。长乐公主聪慧明理,不如陛下先让妾身去探探她的心意,再做定夺。若丽质心中有他人,或是不愿,我们也不可强求,以免日后留下遗憾。”
李世民听后,点了点头,道:“皇后所言极是,朕亦如此想。若长乐无意,朕自当婉转告知无忌,说明缘由,望他能理解。毕竟,君臣和睦,亦需以情理为本。”
长孙皇后见李世民心意已决,便道:“陛下宽心,此事交由妾身处理便是。妾身定会妥善安排,既不伤了丽质的心,也不失了与兄长的情谊。”
李世民听罢,心情稍有舒缓,向长孙皇后致谢,便离开了立政殿,准备处理其他政务去了。
夜幕低垂,宫灯如豆,立政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一片静谧而庄重的氛围。长孙皇后端坐于殿中,面容平和,目光温柔,仿佛能洞察人心。
此时,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随后是一阵轻盈的叩门声。
长孙皇后微微颔首,示意宫女开门。
门扉缓缓开启,李丽质身着素雅的宫装,步伐轻盈地步入殿内,行至长孙皇后面前,恭敬地行礼:“儿臣参见母后,愿母后凤体安康。”
长孙皇后伸出手,轻轻扶起李丽质,慈爱地说道:“起来吧,夜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