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对于泾阳县的教育制度改革,众臣多有微词,尤其是那些出身世家的官员,更是嗤之以鼻。
他们认为,陆通此举不过是白费力气,徒增虚名。
一时间,议论纷纷,贬斥之声不绝于耳。
“陆通此举,实属荒谬!”一位年长的侍郎愤然拍案,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屑,“朝廷的科举,考的都是四书五经等经典学问和策论,泾阳县学校那些新奇的知识,又有何用?想要做官,还得是熟读圣贤书,通晓治国之道,岂是这些旁门左道所能替代的?”
另一位侍郎也附和道:“正是,陆通此举,恐难持久。若真要改革,也当从京城做起,方能引领风气。区区一个泾阳县,又能掀起多大波澜?”
朝堂上的议论,如同潮水般涌来,陆通的改革之路,似乎充满了荆棘。
然而真正的变革,往往需要经历无数的质疑与挑战。
对于朝堂上的闲言碎语,陆通既不关心也不在意。
他心中所挂念的,唯有泾阳县的民生疾苦与百姓安危。
此刻,他正忙碌于给泾阳军布置抢险救灾演练,力求在灾难来临之时,能够迅速有效地保护一方平安。
陆通立于军营之中,身着朴素的布衣,神情专注而严肃。
他亲自指挥,与士兵们一同演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深知,只有在平日里严格训练,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诸位将士,今日的演练至关重要,关乎着我泾阳县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陆通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军营之中,“我们要做到有备无患,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迅速应对,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士兵们听后,皆是士气高昂,齐声应诺。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陆通的信任与敬仰。
在这片土地上,陆通不仅是侯爷,更是一位心系百姓、勇于担当的英雄。
秦琼立于泾阳军军营之中,目光炯炯有神,注视着眼前的演练。
只见士兵们行动有序,配合默契,无论是搭建帐篷、搬运物资,还是救援伤员,都显得井井有条。
秦琼不由得点头称赞,心中暗想,原来军队还能这样使用,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战斗力,更能增进军民之间的感情。
“如此演练,既能锻炼队伍,又能拉近与百姓的距离,”秦琼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赏,“军心可用,民心可用,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秦琼转头望向陆通,眼中满是钦佩之色。“陆通,你此举真是高明,既能增强军力,又能巩固民心,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陆通微微一笑,拱手回应:“秦叔父过誉了,这些都是为了百姓的福祉着想,当尽吾辈之责。”
二人相视一笑,彼此间的心意相通,皆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爱。
秦琼凝视着陆通,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
他暗自思量,若陆通生于乱世,必将成为一方霸主,其才智与胸襟,即便与当今圣上相比,亦不逊色分毫。
陆通外表看似散漫,不拘小节,然而一旦投身于事务之中,却是雷厉风行,毫不拖沓。
“陆通,你这般人才,若非生逢盛世,怕是要成为乱世中的英豪了。”秦琼轻叹一声,言语间充满了敬佩之意。
陆通闻言,淡然一笑,摇头道:“秦叔父谬赞了,我虽有微薄之力,但能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已是平生所愿。”
秦琼听罢,心中更是添了几分敬仰。
他深知,陆通虽言辞谦逊,但其内心深处,却怀揣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在这片土地上,正是因为有了像陆通这样的英雄,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秦琼身处泾阳县,名义上是负责屯田之事,实则不过是朝廷安排的一处养老之地。
这里远离朝堂纷争,日子过得悠闲而平静,几乎无需他亲自操劳什么。
秦琼每日里或漫步于田间地头,观稻谷青黄之变;或静坐于书斋之中,品茗读书,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时光。
尽管心中偶有壮志未酬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这片宁静生活的感激与珍惜。
当薛仁贵携子薛讷踏入陆府之时,见厅中秦琼亦在座,不由心中一喜,连忙上前施礼,恭敬道:“见过胡国公!”
秦琼见状,忙起身回礼,笑道:“薛将军何须如此多。”
言语之间,尽显平易近人的风范。转而又看向薛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