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展翅非常简单,就是双臂平桔,全身放松,腿部微曲,这么站立就行。
从站立姿势标准,再到站立一个时辰。
到可以站立两个时辰,而全身不再僵硬或者酸麻之后,进入第二步。
第一步练精准,而且感到两手指尖一股热流在涌动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熟悉了,才可以进展到第二步。
还是手臂不动,改为马步,或者左右弓步转换,具体的上肢要求,还是一样,全身放松,达到脚掌发热,而且手脚上的劲力都可以在同时发出, 才算练合格。
接着,才是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
手臂还是平直伸出,但是指尖要微微下垂,力量逐步从掌心向指尖运化,而且不管下肢姿势的任何变化,都要随时与手掌的动作同时进退,而且要自如自动,上下相随,意到力达,毫无停滞。
汉禹开始演练的时候,两膀酸疼,竟然连筷子也拿不起来,写毛笔字也成了戳字。
这个第一步练了足有一年时间,才逐步适应过来。他感到奇怪的是,手臂,尤其是两个膀子,不仅不再酸疼,反而感觉充满力量,而且有一种力量无穷的感觉,写起毛笔字来,也变得圆润了,字体突然大变,与先生传授相比,感觉力量感十足,就是所谓的力透纸背,连讲经的僧人都十足的佩服。
汉禹意识到,茂林寺传授文武学问,是因材施教,并不是一成不变,他从石妙兴师傅这里学到的,是精华,不然也不会结束苦行僧生涯,坐上主持位置了。
后面两三步的进展却是神速,几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双手双臂乃至双腿双脚全身 ,力量感十足,腰部更是有了一种延伸感,脊椎也有了支撑全身延展的力量,尾闾一竖,就好像是全身力量压上,似乎有了摧垮一切的潜能。
现在,开始了五年的练功过程,汉禹意识到了筑基功的好处,与师傅的良苦用心。
师傅说: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境界,但是不战的前提,是战,而且是让一切敌人都为之胆寒的,真正的战。功夫也是一样。有了筑基功,这是筑基,要想祛除邪魔,必须要有真正的外在的东西做辅助才行,因此,铁砂掌的内涵与外在都要练习,可能要皮肉受苦了。”
“没事的,亚圣早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了取得成就,不再受人欺凌,受这么一点苦, 是不成问题的。”
“不能是为了仅仅不让人欺凌,而是要做到人间再无不平,要敢于超度恶魔,敢于让众生平等,要勇于普渡众生才成。只看到自己,是没有前途的。当年的李老三为了一己之利不惜坑害亲哥哥,掠夺财产,欺骗老婆,后来的结局你不也是都看到了吗?”
“师傅说的是,谨遵教诲。”
汉禹是真的佩服师傅了,身在茂林寺,却心寄天下,而且敢于为人间不平出手,对兵法与历史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而且更加全面与客观,这可是值得自己一生好好效仿的。
第二天 ,汉禹开始了艰苦的练功过程。
首先是入门的形意把,这也是茂林寺的看家本领,既是学武的起步,也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武功。
所以说是起步,是因为这是修炼内功后正式学武的开始;
说是贯穿整个过程,那是因为即使倒了耄耋之年,只要身在茂林寺,就是每天早晚的必练功课,天天如此。
招式就那么几下,简单到甚至没有学武的孩童也能记得住,而且师傅也不讲解任何的实用方法(即拆招),但是,越练越有趣味,而且最后要做到鱼师兄弟对练的时候,出手就是其中的招式,这叫功夫上身。
汉禹感到奇妙的是,形意把看起来刚猛,但是,他炼起来却是感到无比的松柔。
每一个动作的目标,都是恰好击中对方穴位的一个点,而且每招每式,甚至任何的转换起伏,也都是一样对着对方的某个点,只不过按照师傅的讲解,有的点是可以致死的,有的点不过可以短暂致晕,有的点被击中可以致残,有的点稍微触碰,就可以让对手一动不动。
所以,这也是茂林寺的镇寺之宝,可以外传,但是从来不做任何讲解,因为就是要看每个人的悟性。
按照师傅的要求,汉禹牢牢记住了与师兄弟对练时候的八不打:
不打咽喉不撩阴,不打两脇避当心。不打后脑太阳穴,躲开长强和期门。
其实,这必须牢牢记住的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