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禹把放着军装的背囊放到身后的衣架下,然后端坐下来,配枪始终没有取下来。
众人看他落座,紧跟着一起落座。
刚刚败于汉禹之手的对手,站起来为各位倒茶水,而且不是从汉禹开始,而是从身边人开始倒起。
到了汉禹身边 ,他自我介绍说:
“我是大房的俗家弟子,叫德兴,论辈分比你晚一辈,是您的师侄。”
汉禹赶紧站起来,双手合十道谢:
“劳烦师侄端茶倒水了。”
汉禹的客气让德兴很是受用,他拿着大茶壶没有办法致谢,只是连声说:
“师叔客气,孝敬师叔说应该的。”
众人看汉禹如此温文尔雅,识礼知礼,与擂台与火枪比试时视若无人的雄壮气势宛如两人,都不由得心生钦佩。
众人喝茶品茗,开始对汉禹今天的比试评头论足,当然,都是一派赞扬之词。
汉禹很不适应这种奉承的气氛,因为他牢牢记住当年先生教诲他的“逆耳忠言”的话,因为只有有求于己的人 ,才会竭力褒扬自己,而敢于在自己顺风顺水之时说逆耳之言的,才是真心关爱自己,才利于今后行动方向的。
因此,他一向少言寡语,也对于话多的场所一般不怎么感冒,而只是仔细听他们的话外之音,寻求对自己有帮助的蛛丝马迹。
现在听到这么多的赞扬词,他既不好拒绝, 也不好表示什么意见,因而只能是默默的品茶。
德兴倒完茶水,又跑到外面端来一大盆红烧牛肉,其他几个人见自己的好话说了一箩筐,汉禹却只是不言语,就无趣的到外面帮助德兴搬酒菜。
汉禹看着他们进进出出的忙碌不已,始终没有伸手帮忙。
一则,是他真的累了,因为内心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一放松就是身心俱疲,需要借机调整一下心态;二则,外面的人看到挂着配枪的汉禹,肯定又是一派仅仅用词不一样的一片赞美语言,这是他不愿意出去的根本原因。
一会儿功夫,桌上的饭菜堆成了小山。这也是古刹茂林寺的特点,体现了豪爽的待客之道。
大家此时无话,都在看着汉禹,等待他发话后好放开怀的喝酒吃肉。
汉禹端起茶杯一口喝光,然后拿起盛米饭的碗,说了一句:
“你们刚才那么能说,咋到了真要喝酒说话开口的时候,都闭上嘴了呐!?”
众人一下明白,不由得哈哈大笑:
是啊,刚才说了那么多一个声音而且翻来覆去赞美的话,到了吃饭的正事上,咋突然闭上嘴巴安静了起来,这也太不对头了吧?
还是德兴反应迅速,他捧起一坛酒,先给自己倒满,口中还说:
“喝酒,可千万不能委屈自己,要多喝点才合适。”
这话引起哄堂大笑,他却不做声,又走到汉禹面前,给汉禹斟满一碗酒。
汉禹没有说什么,但是,他仔细观察,因为刚刚倒酒的时候,德兴出手其实很有功力,那就是三斤一坛的酒倒到一个个小小的酒碗中,却溅不起酒花,也没有一滴外溢,而是刚刚好。
这个水平,是与武功的高低层次有直接关系,手眼身法步协调才可以,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当然,一般人练熟了倒酒动作,也可以做得到,但是要透过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协调体现出来,却很难。
汉禹心中一动,伸手揽住德兴的手腕试图接住酒坛,而德兴却很自然的顺势一沉,试图把汉禹的力量卸掉,汉禹却不给他机会,右手伸向德兴的脉门,借助德兴向一侧的卸力,掌跟轻轻一触接过来酒坛,口中说:
“不烦劳师侄了,酒放到桌上,我自己斟酒即可。”
德兴一惊,想不到汉禹师叔的内力竟然也如此了得,他感觉出师叔没有任何恶意,但是对汉禹的敬意不由又深入了一层。
汉禹对他莞尔一笑,单手一转托起底部,伸手把酒坛放到桌面上,虽然刚才的过程有些惊险,但是其他人根本没有看清楚,仍在谈笑风生。
德兴向师叔拱拱手,言道:
“一切遵从师叔旨意。”
然后,他打开另一坛酒放到桌上,对大家说:
“刚才师叔发话了,各位请自行斟酒,不要明日误事为好。”
各人本来聊的热络,听到德兴转达的汉禹的吩咐,已经热火攻心的他们,立即站起来,各人爽爽快快的满了起来。
汉禹端着酒碗站起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