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带着紧急军情,匆匆返回朝堂。
一时之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皇帝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上,目光锐利地盯着盛王,似乎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父皇,边境急报!”李豪单膝跪地,双手呈上军情。
他的声音坚定而沉稳,但眉宇间难掩一丝紧张。
李隆基接过军情,迅速展开,眉头紧锁。
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如炬,沉声问道:“何事如此紧急?”
“回父皇,西陲边疆遭遇突厥大军侵袭,形势危急,若不及时应对,恐将危及我大唐河山。”李豪的声音微微颤抖,但依旧充满了决心。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众大臣面色凝重,各自心事重重。
张九龄眉头紧皱,
“环儿,你有何应对之策?”李隆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李豪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回父皇,儿臣有一计。之前儿臣在学院中曾向众位将军阐述过现代军事理念,其中的装备改革和战术创新,皆可应对此次边疆之危。若能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定能击退突厥大军,保我大唐边疆安宁。”
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一些将领目光中闪烁着期待,但也有不少人面露疑色。
张九龄站了出来,清瘦的脸上写满了坚决。
“陛下,臣以为,即便边境有急,亦不可贸然采用未经考验的理论。这不仅关乎我大唐将士的安危,更关乎我大唐的国运。臣恳请陛下三思!”张九龄的声音铿锵有力,字字如刀,直刺李豪的心头。
李豪感到一股强大的压力扑面而来,但他并未退缩。
他挺直了腰杆,目光如炬,直视张九龄,声音坚定而有力:“张大人所言极是,但本王以为,非常之时,需用非常之法。本王的军事理念已在学院中得到验证,且得到了诸多将军的认可。如今边疆告急,正是检验这些理念的最好时机。若能借此机会,将我大唐军队提升至新的高度,何乐而不为?”
朝堂上一时间陷入了一片寂静,众人的目光在盛王和张九龄之间来回游移,紧张的气氛中带着一丝期待。
李豪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停在了李隆基的脸上,等待着他的决断。
“父亲,儿臣愿意亲自领军出征,证明这些理念的可行性!”李豪的声音坚定而充满自信。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而有力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盛王殿下所言极是,臣愿随殿下出征,一试这些新理念的效果!”哥舒翰阔步而出,他身着戎装,虎背熊腰,声如洪钟,震得朝堂微微一颤。
“盛王殿下之言,臣深以为然!老臣虽未曾亲眼见证,却在军中与将士们探讨过殿下所授之法,发现其中确有精妙之处!”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兵法如水,贵在变通。殿下之理念,虽与我大唐传统兵法有所不同,却并非离经叛道,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添新意!”他环视四周,目光炯炯:“老臣愿以身试法,随殿下出征,为大唐开疆拓土!”
哥舒翰的表态,无疑给朝堂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开始窃窃私语,目光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他们原本对盛王的激进想法抱有疑虑,但哥舒翰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的支持,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盛王的理念。
一丝喜色从李豪眼底闪过,他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他知道,自己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朝堂上的形势,正在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然而,安禄山却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他阴沉着脸,心中妒火中烧。
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在边疆的军功和势力,能够轻易压制住这个初出茅庐的皇子。
可是,盛王的表现却一次又一次地出乎他的意料。
他暗自咬牙,决不能让盛王继续这样发展下去!
安禄山与几个保守派的将领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站了出来,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盛王殿下之理念,臣等也略有耳闻。只是,战场瞬息万变,并非纸上谈兵那般简单。”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尖锐起来:“臣斗胆请教殿下,若敌军以骑兵突袭我军侧翼,而我军粮草辎重又被敌军截断,殿下该如何应对?”
紧接着,其他几个将领也纷纷站出来,抛出一个又一个刁钻的问题,试图将盛王逼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