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黄梨洲的《原君》表现尤为明显。
受出身地域影响,林黛玉的父亲在江南顾黄二人之间选择了做顾学的门徒,贾琏送此书既表示了对黛玉读书的鼓励,也是对林氏家学的认可。
黛玉何有不喜之理,高兴归高兴,喜过之后又想起方才在三春处的谈话,心上喜字加一忧,忧喜(好像哟西,我打拼音,出现的优先是这个,看来我思想成分有点复杂。)
林黛玉的父母亲在送黛玉上京前,为宽慰她,解释过送她上京的缘由,说此番送她入京实在是其母贾敏身体过于病弱,无法教导她,而其父虽时常教授学问,但身处要职,所做之事关系重大,能抽出的时间太少。若是如此,对黛玉这样的大家千金名声很不好,所以希望黛玉能得贾母一二照看教养。
可如今入贾府也有月余,黛玉所得之教其实并不比在扬州时好多少,该教的其母早已教完了,贾府更像是一个社交平台,所以黛玉渐渐从中体会到了人心的善恶,处世的为人之道。
尽管封建时代孩童早熟,大家族中更是如此,但早熟不等于成长,成长是血泪教化而成的,所以我们常怀念青春与童年。
只盼哪岁归维扬,泪与双亲见。
.........
这一日,平儿带人将礼送到各处,各处皆坐皆饮茶,待回到屋中早已腿微颤,腹中水饱。
而屋内那个造成这一切的家伙,正在呼呼大睡,与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