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说是研究生们,匆匆把实验台上的器材收拾了起来。
“好了,这边请。”
脱下实验外套挂在衣架上后,哈伯带汉斯走进了旁边的房间。
一进屋,他便看到哈伯的办公室收拾得井井有条。
和总是把房间弄得一团糟的特斯拉相比,哈伯显然是个爱整洁的人。
汉斯坐在沙发上,等着哈伯端来咖啡。
“让您久等了,办公室很久没有客人来访了,难免有些手忙脚乱。”
“哈哈,没关系。倒是觉得您全心投入研究的样子很令人敬佩,没什么可挑剔的。”
汉斯的赞扬让哈伯有些不好意思,他挠了挠头。
不过,他头上能挠的地方已经不多了。
当然,作为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汉斯没有把这些真话说出口。
“话说回来,我听说您有意资助我的研究?”
“是的,如果您正在研究的氨合成法能够成功,就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终结人类的饥荒。”
众所周知,尽管进入了21世纪,由于各种问题,饥饿仍未彻底消失。
但这并不意味着氨合成法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生产氮肥的意义微不足道。
要知道,1913年全球人口只有约17亿到18亿,而在一百多年后的2024年已飙升至约80亿。如果没有哈伯-博施法带来的粮食生产剧增,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哈伯被称为‘人类的救世主’,果然不是徒有虚名。”
“我的想法也和您一样。虽然从很久以前起就有人挑战这项研究,但它的难度让许多人折戟沉沙。目前的成果也并不算太多。不过,为了伟大的祖国德国,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呢?”
“您说得对。”
“哈哈!我就知道您会理解我的!”
哈伯像是终于遇到了贵人,握住汉斯的手,笑得合不拢嘴。而汉斯虽然面带微笑,却无法压抑内心深处的苦涩。
毕竟,他知道他以后会做什么。
弗里茨·哈伯虽然是犹太人,却比谁都忠诚于德意志帝国。
他是科学家,也是德国的爱国者,但更是像大多数德国人一样,是军国主义者。
哈伯的爱国心最终促使他开发了毒气——一战堑壕战中惨烈的象征之一。
他是最早提倡使用毒气的人,并主导了德国的化学战。
这也是他被称为“人类救世主”的同时,又被冠以“屠杀者”名号的原因。
不过,关于毒气一事,汉斯也无法一味指责哈伯。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莱特兄弟,他们的发明最终也被用作战争工具,现在就连他自己也不例外。
“科学家在和平时期属于世界,而在战争时期属于国家。”
这句话后来是哈伯亲口说的。
在世界大战中,科学家们不得不在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做出选择,而哈伯选择了前者。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世界大战催生的无数悲剧之一。
“毒气的事以后再想吧。”
现在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哈伯-博施法。
不久后,德国不仅需要大量的面包,还需要大量的子弹。
“期待您的研究成功,哈伯先生。”
“嗯。我一定会完成氨合成法,为德意志帝国作出巨大贡献。”
汉斯和哈伯握手告别,彼此笑容满面。
然而没过多久,当他返回波茨坦时,脸色就因震惊而变得难以形容。
“......海因里希王子?您刚才说什么?”汉斯瞳孔巨震。
“我说,伊莲妮和陛下已经同意了,我也可以试飞了,对吧?汉斯!我现在可以上飞机了吗?”
苍天啊,饶了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