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登道夫中校,军方是否对坦克主炮口径有最低标准?”
“参谋本部认为,要具备足够的威力,至少需要30毫米以上。”
“您也知道,我们对汽车是有所了解,但对于火炮之类的武器完全是外行。那么,在这方面军方是否会提供技术支持?”
“是的,包括克虏伯公司在内的军工企业都会为你们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所以无需担心这方面的问题。”
“嗯......男爵大人,坦克的炮塔一定只能装一个吗?如果做大一点,安装多个炮塔,岂不是更强?”
“除非你们打算在坦克上建个百货商店,否则我不太建议这么做。从成本、重量和命中率等方面综合考虑,一辆坦克最好只配备一门主炮,辅以两三挺机枪,才是最合适的。”
“那么,把发动机安装在车体后方,而不是前部呢......”
似乎是许久未曾燃烧的汽车工程师之魂被点燃了,众人不断抛出问题,让汉斯和鲁登道夫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按理说,面对工程师们的连番提问,汉斯完全可以甩给鲁登道夫处理,然后像那些只顾喝咖啡闲聊的长官一样,在旁边看热闹。
但在这决定世界上第一款坦克研发方向的时刻,汉斯认为自己绝不能置身事外。
要是任其发展,恐怕在前世所熟知的坦克诞生前,历史上那一系列的试错与波折会再次重演。
那时最终问世的可能就不是A7V了,而是类似《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沙俄“沙皇坦克”,或者像俄罗斯祖传方块风格的“门捷列夫坦克”那样的怪物。
因为就在刚才,差点就要诞生一款多炮塔坦克了!
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说,汉斯确实喜欢t-29或t-35这类多炮塔坦克的设计,但如果问它们是否是优秀的坦克......那恐怕只能无言以对。
‘说起来,刚才举的例子全都是俄苏坦克啊......’
当然,德国自己也造过“鼠式”这种怪物,没资格嘲笑别人。不过,“鼠式”与其说是怪物,不如说像“大和号”那样,数据上堪称最强,但在实战中毫无作为,最终空耗资源,含恨退场,情况多少有些不同。
“男爵大人,我们能否与其他公司合作研发坦克?”
正当汉斯走神时,有人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人应该是威廉·迈巴赫(wilhelm maybach)?
正如他的名字所示,他是迈巴赫公司的创始人,该品牌后来与劳斯莱斯、宾利齐名,成为世界三大豪车之一。
不过,迈巴赫创立自己的公司是在日后的事情,目前他仍是戴姆勒公司的技术总监。
他正与坐在旁边的卡尔·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低声交谈。后者是奔驰公司的创始人,现已退居董事职务。从他们的神情来看,似乎有意让奔驰公司参与进来。
‘戴姆勒和奔驰吗?这可是个有名的组合啊。’
毕竟,日后的“梅赛德斯-奔驰”正是由戴姆勒和奔驰合并而来。
更具体地说,1926年,由于一战战败,戴姆勒和奔驰经营困难,不得不合并成立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 AG),随后推出了梅赛德斯-奔驰品牌。
“可以,合作没有问题。我们只看最终成果。”
当然,双方要如何分配利益,那就不是他该操心的事了。
他只关心能否造出一款好坦克,仅此而已。
‘不过,先不考虑未来,迈巴赫现在想与奔驰合作,戴姆勒会答应吗?’
据汉斯所知,迈巴赫与戴姆勒高层的关系并不融洽,否则他也不会在明年离开戴姆勒,创立自己的公司。
卡尔·本茨等奔驰方面的人似乎也知道这点,尽管对迈巴赫的提议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并未寄予太高期待。
毕竟对奔驰而言,与戴姆勒合作固然有利,但即便单独研发坦克,也未必会有什么损失。
因为奔驰不仅是当时德意志帝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技术水平更是世界领先。
他们不仅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还首次完成了汽车的长途行驶。此外,1894年生产的“奔驰维洛”(benz Velo)更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汽车。
因此,汉斯也认为,在这场竞争中,奔驰是最有希望胜出的。
至于迈巴赫选择与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