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委的深入调查
第二天一早,青河县财政局会议室里,一场紧张的审查正在进行。
省纪委检查组的几名成员坐在长桌的一侧,翻阅着厚厚的财务报告,电脑屏幕上是县财政资金的流向明细。气氛沉闷,偶尔有人低声讨论,或者记录着什么。
“顾县长,关于这笔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我们需要详细的合同资料。”省纪委副秘书长杨峥缓缓说道,指着一份数据表格,“特别是这部分专项资金的拨付流程,账面上有些细节需要进一步核实。”
顾晨神色镇定,微笑着点头:“没问题,我们财政局会全力配合。”
他早有准备,在省纪委进驻的第一时间,就安排财政局和审计部门整理所有相关资料,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财政局长李东平立刻起身,示意工作人员去取相关合同和审批文件。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虽然顾晨已经提前打过招呼,但面对省纪委,他仍然有些紧张。
杨峥接过合同,仔细翻阅后,抬起头看向顾晨:“顾县长,这次专项资金的拨付,为什么和市里的审批时间有时间差?看起来,青河县的资金拨付速度比市里批复的时间快了几天。”
顾晨心中一动,知道这是一个试探。
他不疾不徐地回答:“我们县财政的审批流程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效率。市里的批复虽然有时间延迟,但县里的预算安排是有依据的,并没有违反相关财政纪律。”
杨峥点点头,并没有再追问,但目光深处闪过一丝思索。
市里的反应
与此同时,市里也在密切关注着这次省纪委的检查。
市委书记朱洪波在办公室里,默默地听完了秘书的汇报,脸色平静,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几分深意。
“看来,省纪委的调查是有备而来。”朱洪波淡淡道,“顾晨的财政改革,已经不仅仅是县里的事情,省里要亲自过问了。”
秘书李长林小心翼翼地问道:“朱书记,咱们要不要做点什么?”
朱洪波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暂时不必,我们静观其变。”
他知道,现在并不是出手的时候,青河县的局势仍然扑朔迷离,如果这次省纪委的检查真的能发现问题,那就不用他再多做什么;但如果顾晨能够安然度过这次危机,那他的地位恐怕会更进一步。
“对了,市里那份关于青河县的改革评估报告,暂时先压一压,不急着送上去。”朱洪波补充道。
秘书微微一怔,但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朱洪波要保持自己的回旋余地,既不完全支持顾晨,但也不愿意过早表态,以免引火烧身。
纪委暗访
就在省纪委展开正式调查的同时,一支小型的暗访组也悄然行动了起来。
一名身穿普通休闲装的年轻男子走进青河县政府门口,熟练地向保安打了个招呼,然后径直走向信访办。他的身份不显眼,但如果有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手上的笔记本上,写着“省纪委专项调查组”几个字。
他走进信访办,随意找了个座位坐下,静静地观察着来访的群众。
这天,信访办里陆续有几位群众前来反映问题,大多数是一些涉及土地拆迁、征地补偿和企业拖欠工资的事情。年轻男子认真地听着,偶尔做些记录,眼神冷静。
中午时分,他悄然离开,来到城郊的一家小饭馆,与另外几名纪委工作人员汇合。
“情况如何?”其中一人问道。
“县里的信访问题基本上集中在土地和拆迁上,暂时没有发现针对顾晨个人的举报。”年轻男子说道,“不过,我注意到,最近有几起关于财政资金的匿名投诉,主要涉及专项资金的使用。”
“这些投诉的来源呢?”
“看上去像是有人故意引导舆论,举报信的内容有些相似,像是提前准备好的材料。”
纪委工作人员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这说明,青河县的财政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监督检查,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博弈在背后运作。
舆论战的爆发
就在省纪委调查进行到第三天时,市里的某家报纸突然发布了一篇关于青河县财政管理问题的“深度报道”。
文章直指青河县的财政改革“过于激进”,并隐晦地暗示,某些资金的流向可能存在“合规风险”,尽管文章没有明确点名,但熟悉当地政治的人都能看出,这是在影射顾晨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