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的决策
青河县的财政改革,在省调研组的考察后得到了官方认可,这无疑是对顾晨最大的肯定。然而,他深知,这场改革的胜利只是阶段性的,未来的政治环境依然复杂。
不久后,省委办公厅正式下发了调研总结报告,其中明确指出:青河县财政改革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推广价值。 这一结论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不仅让顾晨在青河县的地位更加稳固,也让他在省里的声望大幅提升。
但与此同时,青州市委书记许东明和市长赵建华的反应却各不相同。
“省委的态度很明确,青河县的改革不仅不会被叫停,还可能成为全省的示范案例。” 在市委常委会议上,许东明语气平静地说道。
赵建华却难掩不满:“如果省委真的要推广青河县的做法,那市里的财政政策也要做出调整,这将极大影响我们目前的资金分配方式。”
“这不是你我能决定的事。”许东明意味深长地看了赵建华一眼,心里已经有了判断——顾晨,已经不是青州市层面能够左右的人物了。
仕途上的机遇
在省委正式肯定青河县改革成果后,顾晨的仕途迎来了转机。
省委组织部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开始讨论全省干部调整的方案,其中,顾晨的名字赫然在列。
“青河县的财政改革,表明顾晨在政策创新和执行力上具有很强的能力。”省委组织部长宋瑞国翻阅着干部档案,沉思道,“如果要进一步培养,这个人选值得考虑。”
“目前有两个岗位可能适合他。”省委秘书长接过话题,“一是调任市政府,进入青州市常委班子,担任常务副市长,负责财政与经济工作。二是直接提拔,进入省政府,担任省财政厅副厅长,主抓财政体制改革。”
这两个选择,对顾晨来说都是晋升的机会,但同时也代表着不同的仕途方向。
省委书记张庆林敲了敲桌子,缓缓说道:“如果留在青州市,顾晨可以继续推动财政改革,在地方政务上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但如果进入省财政厅,他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全省的政策制定,对改革的影响更大。”
他顿了顿,问道:“他的个人意向呢?”
宋瑞国笑了笑:“顾晨还不知情,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他的表现,再做最终决定。”
青州市的拉拢
省委的干部调整方案还未公布,青州市政府内部已经得到了风声。
“顾晨可能会调任?”王立惊讶地问道。
张景伟沉思道:“从逻辑上讲,他的仕途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市里如果不能留住他,那很可能意味着他会进入省里,甚至掌握更多的资源。”
几天后,青州市委书记许东明召见了顾晨。
“省委对你的财政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许东明看着顾晨,笑着说道,“这对你来说是个好消息。”
顾晨谦逊地笑了笑:“改革是团队的努力,能够获得省委的认可,是所有青河县干部共同奋斗的结果。”
许东明点了点头,随后话锋一转:“你对未来的安排,有没有什么考虑?”
顾晨略微思考了一下,平静道:“我目前的重点,还是把青河县的工作做好,确保改革能够真正落地。”
许东明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说道:“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到市里来,参与更广泛的改革工作吗?”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青州市政府希望留下顾晨,甚至可能给他提供更高的职位。
顾晨并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笑了笑,说道:“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会尽力做好工作。”
许东明没有继续逼问,而是换了个角度:“省委可能会在不久后对你有新的安排,我希望你能慎重考虑。”
赵建华的对策
相比许东明的欣赏态度,赵建华则是另一番思维方式。
如果顾晨留在青州市,担任常务副市长,势必会与自己形成某种竞争关系。而如果他调入省里,那反而对市政府来说是件好事。
于是,赵建华私下与吴斌商量后,决定通过自己在省委的一些人脉,试图推动顾晨进入省财政厅。
“他在省里或许会更有前途,但对我们来说,影响就没那么大了。”赵建华沉声道,“我们只需要推动这件事的进展。”
吴斌点头:“我会去打听一下组织部的具体安排,看看能不能助推这个决定。”
顾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