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推进的瓶颈
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顾晨的改革逐渐遇到了瓶颈。虽然在初期阶段得到了不少支持,但随着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地方的反弹和内部的阻力也变得愈加明显。各地政府和部分基层干部对新的财政审查机制感到不适应,甚至在一些地方,改革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抵制行动。
顾晨在接到来自地方的反馈时,心情沉重。通过他自己精心设计的财政资金评估与监督机制,初步达到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但改革推行过快,导致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受到极大考验,许多地方政府开始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
这其中,尤以一些重要地市为最。因为在这些地方,财政管理的“独立性”极高,地方政府通常有着较强的财政主导权,他们对省财政厅的高压政策感到非常不满,认为顾晨的改革削弱了他们的财政自主性,甚至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稳定。
“顾厅长,这样下去,我们将会失去地方政府的支持。”邱建国见顾晨神色凝重,忍不住提出了担忧。
顾晨也感到压力山大。改革的初衷并非要与地方政府为敌,而是希望能通过更严格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和透明。然而,地方政府对改革的抵触情绪,却让他的推行计划变得举步维艰。
他深知,单纯依靠政府强力推进的方式,显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因此,如何平衡改革步伐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成为了他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时刻的盟友
就在顾晨陷入困境时,杜永年省长再次出现在他的办公室。杜永年看起来神色严肃,显然也意识到了当前改革推进中的难题。
“顾晨,你的改革思路没错,但节奏确实过快了。地方政府反应强烈,我已经收到不少来自市县领导的反馈。现在,我们需要做出一些调整。”杜永年开门见山地说道。
顾晨知道,杜永年的话不仅仅是在提醒他,更是在告诉他,省政府内部的支持也在逐渐削弱。省长的态度无疑给了顾晨一次深刻的警告——改革的步伐不能太急,否则将导致更大的风险。
“省长,我明白了。我会重新调整改革步伐,并尽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顾晨不敢掉以轻心,立刻回应道。
然而,他也清楚,单靠地方政府的支持远远不够。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更强大的政治支持力量。而此时,顾晨内心明白,除了杜永年,他的背后仍然缺乏足够的硬性支持。
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人——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宗武。李宗武自上任以来,始终是省委内部的核心人物之一,虽然与顾晨的交情并不深厚,但他毕竟是省内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于是,顾晨决定主动与李宗武接触,寻求更多的政治支持。
意外的碰面
在一次省政府组织的座谈会上,顾晨终于见到了李宗武。会后,他便主动向李宗武走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感。
“李部长,久违了。”顾晨笑着打招呼,虽然语气轻松,但心中却是一片波涛汹涌。
李宗武看了顾晨一眼,微微一笑:“顾厅长,听说你的改革思路非常有前瞻性,省政府内部也有不少讨论,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
顾晨恍若不见李宗武话语中的意味深长,依然微笑道:“李部长,改革的推进,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反应较为激烈,可能会影响到整体推进的速度。”
“我听说了,地方的反应是有些过于激烈。”李宗武点头道,眼中闪过一丝深意,“但顾厅长的改革思路确实是大势所趋,不能因小失大。”
顾晨眼中一亮,李宗武的这番话似乎给了他希望。他决定直接提出自己的请求:“李部长,我一直认为,改革不仅仅是政策上的调整,更是整个政府运作模式的深刻变革。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帮助我在接下来的改革中,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李宗武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顾厅长,支持你是我的责任,但你要记住,改革背后不仅仅是政策,更是人心。若要推行这项政策,你需要获得更多关键人的支持,特别是在省政府内部的核心力量。”
顾晨知道,李宗武的言外之意正是,自己目前虽然有杜永年的支持,但仍然缺少足够的政治资源和人脉。要想突破当前的瓶颈,他必须与更多的核心人物建立起联系,甚至形成战略联盟。
与敌对势力的博弈
与此同时,顾晨也没有忽视来自徐同光等内部对手的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