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前辈见到王翦后,都不由自主地轻摇了一下头。
想当年,王翦也是驰骋在六国战场上的英雄。
没想到他年纪越大,反而越胆小,竟被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吓得魂不附体。
因此,二人并不打算多言。
他们只是淡然扫了一眼地上的胡亥头颅,冷冷说道:“这是夷陵老祖吩咐我们做的。
你拿上这颗头颅,回去如实禀报!”
说完,两人转身消失在人群之中,留下王翦和一众秦军茫然无措。
咸阳宫中的麒麟殿里,嬴政稳坐龙椅,俯瞰着殿下的文武百官。
文武百官则坐立不安,交头接耳,满脸忧虑。
昨日,龙家的三十万大军从大泽山蜂拥而出,气势汹汹地席卷帝国各地。
各地城池纷纷失守,叛军占领的消息接连传来。
短短一天内,战火蔓延到了秦国一半的领土。
再加上农家在各地串联, ** 地方势力。
顿时,揭竿而起者遍地皆是,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混乱。
尽管文武百官都知道秦军的强大,但面对三十万众的农家叛军,加上农家在全国的深厚根基和长久预谋,还是感到无比担忧。
百官们聚集在麒麟殿内,私下里议论纷纷,气氛不甚乐观。
然而,当他们抬起头来,看到宛如山岳般 ** 的嬴政时,顿时觉得底气十足,心中的不安也烟消云散。
他们昂首挺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上方,望向那身穿龙袍、威武凛然的身影。
没错!
害怕什么呢?
我们的大秦皇帝,曾经以铁蹄踏平六国,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战国乱局。
这样的英雄人物,怎么可能被区区几十万乌合之众所打倒?
虽然农家实力强劲,但也远不及战国六国之和,更何况要对抗国力雄厚的大秦呢!
思及此处,百官们的内心犹如吃了定心丸。
他们停止了私下的议论,安静地站在殿中,等待着那位如同神明般的男子召开新一天的朝会。
在龙椅上,嬴政的目光俯瞰着殿堂,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地威严,双唇紧闭,未有半点言语。
因为他正在等待,等待一个能够振奋军心,能让文武百官安心的消息——秦公子胡亥已死!
自儒家小圣贤庄一事后,胡亥彻底投入了反秦势力。
作为秦国公子、嬴政的儿子,他却屡次与秦国作对,尤其是此次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咸阳,公然站在帝国的对立面。
如果是普通人,那倒也没那么多顾忌,直接斩首即可。
但胡亥身份特殊,他是嬴政的儿子。
想起这一点,嬴政深吸了一口气。
大约此时此刻,不少官员与权力者正屏息以待。
他们迫切想知道嬴政会如何处置这位背叛国家的儿子——究竟杀之以谢天下还是赦其一死,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势必引发不同的社会反响。
倘若下令诛杀这位身为十八公子的人,必将震撼四海,昭示嬴政对公正律法的执着。
表明无论贵族平民一律平等,触犯刑法者必究其责,无人可恃权贵自傲。
这样的举措无疑会振奋军民之心。
然而同时,也有别有居心者将此曲解为嬴政残忍暴虐,即便身为父亲也无法容忍亲骨肉,只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便舍弃亲子情谊。
相反,如果宣布赦免胡亥性命,定会让民众失望。
质疑者将斥责秦王朝的法制形同虚设,仅仅用于约束普通百姓,而对于皇室成员则是宽松放任。
纵使犯罪性质如此严重,亦能轻易逃避法律责任。
此举必然导致士气民心皆失,秦朝的法治基础将摇摇欲坠。
如因身份特殊而不受到法律严惩,秦朝法律将变成众人笑柄,成为空文一纸,失去对普通民众应有的制约效力,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嬴政明白,
无论采取何种决策,
总会有人借此恶意攻击自己。
不过,别无选择,胡亥非死不可!
这是他一得知农人 ** 阴谋的最初反应。
并且至今未有任何犹豫与改变,即使对方是他的亲生儿子。
更确切地说,正是因为他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所以他的罪行绝不能姑息。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