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现水能化;工业生产普及率也应如此。”
** 花时间定了保守目标。“一万一万个? ” 李阳停下记录询问。
“当然,我还有点保守了呢。” ** 果断回答。“可是,这么多数量,大臣们不会哗然吗?”
“你说得没错。” ** 解释资本的作用。“资本就是财富。商人求利,如果建一个水磨就能赚钱,麦子贵还是面粉贵?谁更挣钱?”
李阳同意: “对。”
“所以建好之后,哪怕官府不准建,民间贵族也会自造水模牟取暴利。”
深思一会儿,李阳苦笑,开始按照所述记录。“接下来讲讲钢铁厂。”
“第一年产量如何……到第五年底秦国钢量应达二十万吨,按十亿斤计,好让大众明白数字。如需煤炭……就设年产一百万吨吧,容易开采储量丰富。”
每次提及具体数据时,李阳停住问,“太多了?”
“不碍事。” ** 不悦于频繁打断:“你还算什么未来的 ** ?”
“微臣莽撞了……”
“放心,我会尽量减少夸张,但也得有信心。”
李阳心里满不是滋味——没人希望愿景不能实现,只是担心世人会视若荒诞。
** 易位思考,“削减至十分之一好了。”
二人准备出门时侍者通报,马车预备好,启程何时。李阳邀请 ** :“先生可同去石矿查看。”
“行吧。” ** 一口答应。
就这样两人踏上了考察旅途。路上随行车队,卫队精锐跟随。李阳趁机请教,“工业才是关键。”
** 微笑,“不用着急,等冬去春来,咸阳定会有翻天地变!”
“国库中的物资只是一个引子,只要精心培育,定能开花结果,繁茂发展。”
“所谓春种一粒谷,秋收万粒粟。”
赵明仍在尝试让李辉理解之前他并没有夸大。
“假设第一年朝廷倾尽全力建造了两百座水力磨坊,其中有二十座用来碾磨矿石、锻打铁器。”
“如此,金属产量是否增加?”
李辉点点头,“的确如此。”
“制造磨坊所需的齿轮和金属部件,由于铜铁产量提升,每年就能新增许多。”
“有了充足的材料,不仅能造斧锯凿,木材与石料的生产也会同步增长。”
赵明继续问道,“这样理解没错吧?”
“没错。”
李辉深思片刻,又点头表示赞同。
“这就对了,生产力提高会让物料供应越发充足。等到第二年,这些磨坊数量至少翻一番,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累积,形成指数级增长,远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能描述。”
赵明长舒一口气,在秦朝试图向古人解释工业化确实不容易。
“设想冬天捏个雪球从山坡上滚下,随着滚动积雪不断附着其上。”
马车突然停住,赵明失衡摔倒,幸好李辉及时拉住了他。
前方林地中突然出现一群人群涌来,显然他们早有准备。
“保护皇子殿下!”
士兵迅速布阵防护,将马车包围。士兵们张弓搭箭蓄势待发。
赵明大声制止:“慢!”
那些拦路者衣衫褴褛,老弱病残均有,不像歹人,似乎在求助。
有人呼喊:“殿下冤枉啊!” “求殿下做主!”
李辉心软地走过去,“何人喊冤?”
几名义正言辞的老者上前跪倒, ** 为村民解困。
三位老人讲述石涅开矿之事,称村民们无处可归,冬夜苦楚难熬。
李辉问及安置情况,才知上报了县衙却未落实。 老者满脸哀愁,寒冬将至,死无所依。
赵明在一旁建议以安置房补偿,并额外给予米粮奖赏,以此鼓励更多民上报地下宝藏给官府。
三名老人闻言,惊喜万分,连连叩头感谢太子恩典。
李辉宣布派遣官员前来处理,“本宫会派员明天前来安置,并由皇室提供粮食。”
众百姓欢庆雀跃,齐声感佩。
李辉宽慰后遣回几位老人。 村民们则激动不已。
李辉叹息,若非今日遇到他,这些人不知要受多少苦。
赵明转而谈起其他:“你可愿与我共同经商,开采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