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忙退下回避。包公下了殿,来到西廊,坐到公位上,吩咐众人都在庙外歇息,只留包兴在身旁,然后悄悄地把地方官范宗华叫了进来。
包兴悄悄把范宗华叫到一旁,范宗华又给包兴行了个千儿。包兴说道:“我看你这人挺机灵的,就是话太多。方才大人问你话,你拣要紧的说就成了,扯那些有的没的,啰里啰嗦一大通,干什么呢?”范宗华连忙赔着笑说:“小人就怕话回得不清楚,惹大人怪罪,所以想着说得越明白越好。谁知道反倒话多招人嫌了。实在对不住,求二太爷多担待小人吧!”包兴说:“谁怪你了?就是提醒你一下,怕你话太多,反倒招大人不高兴。现在大人又找你呢。你见了大人,问什么就答什么,可别再唠叨了。”范宗华连连点头答应,跟着包兴来到西廊,面朝包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包公问道:“这地方四周有没有人家?”范宗华赶忙禀报道:“南面通着大道,东面是榆树林,西面是黄土岗,北边是破窑,总共加起来还不到二十户人家。”老爷于是让地方官范宗华扛着一块高脚牌,上面写着“放告”两个大字,让他去通知各家,要是有冤屈就来天齐庙申诉。范宗华应了一声“是”,扛起高脚牌就往榆树林跑去。到了榆树林,见了张家的人,就问:“张大哥,你打官司不打?”见了李家的人,又问:“李老二,你有没有冤枉要申?”这一问可不得了,惹得众人破口大骂:“你这个当地方官的,就盼着人家打官司,好讹人家钱是吧!我们日子过得好好的,清清静静的,你倒找上门来叫人打官司。没别的说的,要打,就跟你打,打你个‘观音寺’(谐音‘官’)!什么玩意儿!趁早儿滚蛋!真晦气!你怎么配当地方官呢?赶紧给我走!”范宗华没办法,又跑到黄土岗,结果还是一样,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可他倒也不怕骂,不辞辛劳,又来到破窑这边,扯着嗓子喊道:“如今包大人在天齐庙设坛放告,有冤屈的没有?有的话赶紧去申冤啦!”话还没落音,就听见有人应道:“我有冤枉,带我去。”范宗华一看,惊讶地叫起来:“哎哟!我的妈呀!您老人家能有什么事,也要打官司呀?”
谁知道这位婆婆,范宗华是认识的,可对她的底细却不太清楚,只知道她是秦总管的亲戚,其他的就一无所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初余忠替李娘娘殉难,秦凤把李娘娘冒充成余忠,抬出了宫,还派了亲信把她送到家里,吩咐要像侍奉秦母一样侍奉她。李娘娘整天思念太子,哭瞎了双眼。那时候,范宗华的父亲叫范胜,大家都叫他“剩饭”,在秦府打杂,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李娘娘因为他爱做好事,常常周济赏赐他,所以范胜受了不少恩情。后来秦凤自焚而死,秦母也相继去世,秦府的子孙都不知道李娘娘是什么身份。正所谓“人在人情在,人亡两无交”,李娘娘在秦府待不下去了,只好离开,却又无处可去。范胜想把她留在自己家里,李娘娘坚决不肯。幸好有个破窑,范胜收拾了一番,把李娘娘搀扶过去住下。多亏他经常照顾,每到阴天下雨,就送饭菜过去。他还怕别人欺负李娘娘,就让儿子范宗华在窑外搭了个窝铺,守夜照看。范胜这么做,本是为了报答李娘娘的恩情,可他哪里知道,这位就是落难的李娘娘呢。后来范胜临终前,还嘱咐范宗华说:“破窑里的老婆婆,你可要好好侍奉她,当初是秦总管派人送到咱们家的。这个人来历不简单,可不能怠慢了。”范胜一生行善积德,倒也得了个孝顺的儿子。范宗华自从父亲去世后,真的谨遵父训,一直尽心尽力地侍奉李娘娘。平时他都称呼李娘娘为老太太,也叫妈妈。
现在李娘娘说要告状,范宗华就问:“您老人家能有什么事,还要告状呢?”李娘娘说:“为我儿子不孝的事,所以要告状。”范宗华说:“您老人家莫不是糊涂了吧。这么多年也没听您说过有儿子,今儿怎么突然要告儿子了呢?”李娘娘说:“我这儿子,普通官员可判断不了。我常听人说,这包公老爷善于断案,能明察阴阳,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可偏偏他总不从这儿经过,所以这事儿就耽搁了这么多年。如今他既然来了,我要是不趁这个时候申诉,还得等到什么时候呢?”范宗华听了,说:“既然这样,我带您老人家去。到了那儿,我把竹杖一拉,您就赶紧跪下,可千万别让我为难。”说着,拉着竹杖,把李娘娘领到了庙前。他先进去回禀,然后才把李娘娘领进庙内。
到了包公的公座下面,范宗华拉了拉竹杖,李娘娘理都不理。他又连着拉了好几下,李娘娘反而把竹杖往回一抽。范宗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这时只听李娘娘说道:“大人吩咐左右回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