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该留下咱们自己吃的就留下,该卖的就卖了,卖的钱用来买调料、打酒,这些都包在我身上。” 说着,他又转向一个人,说道:“李老弟,这两天你可得常来。你到底还认得几个字,也能拿起笔来,要是有需要记录的事儿,还得靠你帮忙记记。” 原来这人姓李,他满口答应道:“行,我每天一早就来。” 史云接着说:“还有件重要的事儿,到时候大家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桌凳都带上。不然,张大哥家里哪有这么多桌椅板凳呢?咱们到了那儿,大家一起动手,干脆不让张大哥操心,让他老两口安安稳稳地乐一天。就当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喝一天就成。其他送礼送物的,都是些虚礼,一概不用。众位觉得怎么样?” 众人听了,都高兴得不得了,纷纷说道:“好极了,好极了!就这么办。不过还有个事儿,咱们当中有的人家人口多,有的人家人口少,这可怎么算呢?” 史云拍拍胸脯说:“都有我呢,保证公平公正,谁也不吃亏,谁也不占便宜。其实乡里乡亲的,本不该计较这些,可办事就得讲究个公平。大家就辛苦这几天吧,我去张大哥那儿给他送个信儿。” 众人这才散去。
史云随后就来到张立家中,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他说了一遍。他又见到了牡丹,只见牡丹如花似玉,宛如春日里盛开的娇艳花朵,史云心里也十分欢喜。张立一听,便要着手张罗起来。史云连忙阻拦道:“大哥,你不用操心,我都办妥了。你就准备好烧柴就行,其他的一概不用管。” 张立疑惑地说:“我的好兄弟,这事儿哪有这么简单,怎么准备好烧柴就成了呢?” 史云笑着解释道:“我都替你盘算好了,样样俱全,就差柴火,别的都有了。我可从来不撒谎。” 张立还是半信半疑,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深深地谢过史云。史云与他握手告别,回家去了。
众渔人果然齐心协力,干起事儿来效率极高。大家都争强好胜,有的甚至跑到二三十里地之外去捕鱼,有的带着老婆孩子一同前往,还有的带着弟弟、儿子、侄子一起去。到了第二天,交到史云这儿的鱼虾就已经堆成了小山。史云仔细盘算着,给各家都分匀了,估量着够用了,便告诉他们说:“某某某交的多,明天就不用交了。某某某交的少,明天再补些来。” 他马上找好买家,公平交易,换了钱钞,买了酒和菜,全都送到张立家中。张立看到这么多东西,心里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自己得了女儿,还能如此风光体面;发愁的是这么多东西,可怎么安排呢?史云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我就问你,烧柴准备好了没?” 张立指着靠着篱笆的两垛柴说:“准备好了。你看,这两垛够不够?” 史云瞧了瞧,说道:“够了,够了,还用不完呢。柴有了,大哥,你就别管了。今晚五更天,乡亲们都来这儿,大家自己动手。你啥都不用操心,就等着喝喜酒就行。” 张立听了,哈哈大笑道:“全靠贤弟费心,我可真是担当不起啊!” 史云笑着说:“这有啥,一来给大哥贺喜,二来大家凑个热闹,痛快痛快,也算是咱们渔家人的欢乐聚会了。”
正说着,只见许多人扛着桌凳、挑着家伙、背着大锅,还有的挑着调料,合伙挑着菜蔬,热热闹闹地送来了,张老儿接应都接应不过来,院子里一下子就堆满了东西。也只有在这绿鸭滩,要是换了别的地方,像这样热情操办喜事的可就少之又少了。这全靠史云在一旁张罗帮忙。恰好李老弟也来了,他把送来的东西一一清点记账,然后收下。张老儿生怕弄错了,还自己偷偷做了记号。每来一个人,史云就嘱咐一句:“乡亲,明天早点到,可别迟到了。千万,千万!” 到了黄昏时分,东西都收齐了,史云这才和李老弟一起回去。
第二天四更天,史云与李老弟就来了。果然,五更天时,众乡亲都到齐了。张老儿赶忙迎上去道谢。史云马上开始分工,谁挖灶烧火,谁做菜,谁安排座位,谁抱柴挑水,安排得井井有条,一点都不用张立操心。张老儿乐得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会儿到这儿瞧瞧,一会儿到那儿看看,活像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他一会儿又进屋里问李氏:“闺女吃了啥没?” 李氏说:“大哥,你不用操心,我和女儿自己会安排。” 张立猛地瞧见李氏,笑着说:“哎呀!妈妈今天也高兴了,居然洗脸梳头了。” 李氏笑着说:“说的什么话。乡亲们来贺喜,我要是灰头土脸的,怎么见人呢?你看我这头发还是女儿给我梳的呢。” 张立打趣道:“看来你有了女儿,就使唤我那闺女梳头了。再过些日子,你吃饭还得让女儿喂你呢。” 李氏听了,啐道:“呸!别瞎说了。” 张立笑嘻嘻地出去了。
没过多久,天就大亮了,陆陆续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