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叨着,正巧旁边一个老婆子招呼道:“先生,这边来,这边来。”公孙策听到,走上前问道:“大妈,您叫我呢?”老婆子说:“可不是嘛。我儿媳妇身体不舒服,想请先生给看看病。”公孙策听了,说:“既然这样,大妈您带路吧。”
老婆子领着公孙策走进柴门,掀起用蒿子杆编成的帘子,把先生请进屋里。公孙策一看,是三间草房,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室。老婆子又掀起西边里间的单布帘子,请先生在土炕上坐下。公孙策放下药箱,靠好招牌,刚坐下,就见老婆子搬了个没靠背、三条腿的椅子,在地上陪着坐。老婆子说道:“我姓尤,老伴儿早就去世了。有个儿子叫狗儿,在大户陈应杰家当长工。我儿媳妇生病都有半个月了,精神头不好,也不爱吃东西,每天午后还发烧。麻烦先生给看看脉,开点药。”公孙策问:“您儿媳妇在哪屋呢?”老婆子说:“在东屋里呢,我去告诉她一声。”说着,站起身往东屋走去,只听她说道:“媳妇啊,我给你请了个先生来,让他给你瞧瞧,肯定能好。”就听到屋里妇人回应:“妈,不看也行,一来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大病,二来家里也没钱,何必浪费钱呢。”老婆子说:“哎呀,媳妇呀!你没听先生说嘛,‘贫不计利’,再说‘养病如养虎’。好孩子,让先生看看吧。你早点好了,也省得我操心。我呀,就指望你了,我那儿子也指望不上!”说到这儿,妇人说道:“妈,那就请先生过来看看吧。”老婆子听了,说:“还是我这孩子懂事,真是个孝顺媳妇!”一边说着,就来到西屋,请公孙策过去。公孙策跟着老婆子来到东屋,给妇人诊脉。
行医之人讲究“望、闻、问、切”这四条,还有一种说法是:“医者易也,易者移也。”所以有移重就轻的办法。比如说给老年人看病,要是看准脉息不好,一定会先安慰病人,说:“没事儿,开个方子,吃不吃都行。”等出来后,才对家属说:“老人家脉息很不好,赶紧准备后事吧。”家属就问:“先生,您刚才怎么不说呢?”医生就会解释:“我要是不先开导着说,上了年纪的人一听病情严重,痰往上一涌,那不马上就不行了嘛。”这就是移重就轻的方法。闲话少叙。
再说公孙策给妇人看病,虽然是微服私访,但他向来有真才实学,各种医理都了如指掌。诊完脉,他心里已经知道了病因。站起身,又回到西屋坐下,说道:“我看您儿媳妇的脉象,是双脉。”尤氏听了,说:“哎哟!确实是啊。她大概有四五个月没来……”公孙策又说:“依我看,这病是因为气恼引起的,心情郁闷不舒畅,竟然是气裹胎的症状。要是不早点治疗,恐怕会发展成痨症。必须把病因弄清楚,才能对症下药。”老婆子听了,不禁吃了一惊:“先生您真是神仙啊,谁说不是因为气恼得的病呢!那我给您细细说说。我儿子在陈大户家当长工,平时多亏大户帮衬些银钱。有一天,我儿子突然拿回来两个元宝……”刚说到这儿,就听到东屋妇人说:“这事就别说了。”公孙策赶忙说:“用药必须要了解清楚情况,我听得准确,下药才能有效果。”老婆子说:“孩子,你安心养病,这有什么怕的?”又接着说:“我看到元宝,心里就起了疑心,就问这元宝是从哪儿来的。我儿子说,是因为大户和七里村张有道的媳妇关系不太正常。那天陈大户去张家,正巧被张有道撞见了,所以大户想害死他,就给了我儿子两个元宝。”说到这儿,东屋妇人又说:“妈,别再说了,这事怎么能说呢!”老婆子说:“闺女呀,先生也不是外人,说清楚了好用药啊。”公孙策也说:“对,对,不说清楚,药肯定不灵。”老婆子接着说:“给我儿子两个元宝,是让他找什么东西。我儿媳妇劝他,他不听,后来儿媳妇还给他跪下央求。没想到我这不争气的儿子不但不听,还踢了媳妇几脚,把元宝揣起来,赌气走了,到现在都没回来。后来果然听说张有道死了。又听说张有道接三那天晚上,棺材里连着响了三阵,就跟炸尸似的,连和尚都吓跑了,从那以后我儿媳妇就更加忧愁烦闷了。这就是她得病的原因。”
公孙策听完,提起笔写了一个药方,递给老婆子。老婆子接过来一看,说:“先生,我看别人的药方上有好多字,怎么您的药方就一行字呢?”公孙策回答说:“用药得当就能发挥神奇的功效。我这个方子是独门奇方。用一张红锦,放在阴阳瓦上焙干,用无灰老酒冲服,最能安胎活血。”老婆子听了,记在心里。公孙策又问:“您儿子帮大户办成了这事,大户难道没有给什么谢礼吗?”公孙策问这个,是算准了等案子一查明,尤狗儿肯定会被治罪,这婆媳俩就没人赡养了,所以趁机给她们想个办法,这也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