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的事紧密相连,必须问清楚了,一起复旨,这样明天才能顺利搜查、提人。” 说完,便吩咐道:“带原告姚成。” 谁知道,姚成听说牵扯到九龙冠的事,心里清楚这案子闹大了,吓得脚底抹油,直接逃得无影无踪。差役出去找了好一会儿,回来禀报说:“姚成害怕获罪,已经逃走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文大人听了,神色凝重地说:“原告都逃走了,这案子明显有问题,看来九龙冠的事更加坐实了,我们只好先把大概情况向圣上复奏。” 于是,大家一起拟定了奏折的草稿,交给陈公公,让他先去上奏。
到了第二天,圣旨下达,要求立刻行文到杭州,捉拿招贤馆的一众贼寇,还要搜查九龙冠,然后马上押解进京归案候审。过了几天,署事太守用黄亭子恭恭敬敬地抬着龙冠,派衙役护送进京,连郭氏也一并押解来了。你知道郭氏为什么会被押解来吗?原来,文书一到杭州,当地立刻通知巡检、守备,带领士兵前去捉拿招贤馆的贼寇,大家都以为肯定会有一场激烈的厮杀。可谁能想到,到了那里,竟然连个人影都没有。他们只好追问郭氏,郭氏说:“就在那天夜里,他们全都逃走了。” 署事官先搜查了招贤馆,搜出了许多书信,里面全是和襄阳王谋划叛乱的内容。接着,又让郭氏一起到佛楼上去,果然在中间佛龛左边的扇后面,搜出了装御冠的帽盒。署事官连忙打开检查,确认无误后,又封好放妥当,立刻准备了黄亭子,把御冠请进去。因为郭氏是重要的罪犯和证人,所以就把她也一起押解到京城。
众位大人来到大理寺,先把御冠请出来,大家仔细查验无误后,恭敬地供奉在上面。然后把郭氏带上堂来,问她:“御冠为什么会在你家里?” 郭氏一脸无辜,连忙摆手说:“小妇人真的不知道。” 范大人追问道:“这冠是从什么地方搜出来的?” 郭氏回答:“是从佛楼中间的佛龛里搜出来的。” 杜大人又问:“是你亲眼看到的吗?” 郭氏点头说:“是小妇人亲眼看到的。” 杜大人便让她画押招供,接着吩咐道:“带马强。”
马强刚一上堂,一眼就看到了郭氏,心里 “咯噔” 一下,暗叫不好:“她怎么会到这里来?” 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向上跪倒。范大人严肃地说:“马强,你妻子已经供出九龙冠的事了,你还敢抵赖吗?快和郭氏当面对质。” 马强听了,吓得浑身发抖,战战兢兢地问郭氏:“这冠是从什么地方搜出来的?” 郭氏没好气地说:“佛楼之上中间的佛龛里。” 马强还不死心,又问:“真的是从那里搜出来的?” 郭氏生气地说:“你怎么反倒来问我?你不放在那里,他们能从那里搜出来吗?” 文大人见他还想狡辩,忍不住大喝一声:“好你个逆贼!连你妻子都这么说,你还不赶快招供!” 这一声犹如晴天霹雳,吓得马强呆若木鸡,连忙叩头碰地,哭喊道:“冤孽啊!罢了!小人情愿画押招供。” 左右衙役立刻让他画了押。
颜大人吩咐把马强夫妻带到一旁,马上带马朝贤上堂。让他辨认御冠,又把郭氏的口供和马强画的押都给他看。马朝贤吓得魂飞魄散,仿佛被抽去了脊梁骨,瘫倒在地。又当面问了郭氏一番后,他绝望地说:“罢了,罢了!事到如今,我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了,犯人画押就是了。” 左右衙役也让他画了押。众位大人传阅了供词,把他叔侄分别带了下去。文大人又开始询问郭氏被劫的事情。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喊冤声,只见一个衙役匆匆跑进来,跪倒禀报:“外面有一个老头子,手里拿着冤状,来这里伸冤。众人想拦住他,他却大喊不止,小人不敢不回禀大人。” 颜大人听了,眉头一皱,严肃地说:“我们是奉旨审问重要犯人,什么人这么大胆,敢在这里喊冤?” 差役连忙禀道:“那老头子口口声声说是替倪太守鸣冤的。” 陈公公一听,惊讶地说:“巧了。既然是替倪太守鸣冤的,不妨把老头儿带上来,让众位大人问问。” 于是吩咐道:“带老头儿。”
不一会儿,只见一个老者走上堂来,“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手里举着呈词,泪流满面,大声呼喊:“冤枉啊!” 颜大人吩咐把呈子接上来,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说道:“原来真的是为倪太守一案。” 然后把这份呈子传给众位大人看,大家看完后,齐声说道:“这份状子正是奉旨应该审讯的案件。如今虽然已经审问清楚马朝贤监守自盗的事,但倪太守和马强的案子还没有审讯清楚。现在既然有倪忠补呈伸冤,就应该把全案的人证都提到当堂,审问明白,然后一起向皇上复旨。” 陈公公点头赞同:“确实应该这样。” 便向下问道:“你就叫倪忠吗?” 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