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点头笑了笑,嗯!有点儿意思!这玩意儿放在迈丹妮那儿是最保险的!
实验室中。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都还在预热和自检调试中。
迈丹妮博士其实很少用到这么高端的设备,校长为了节约资源和维护经费,所以把两台高端设备都放在同一个实验室中。
(st)原理:(摘录自《牧云庭计算机大百科全书》)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中的量子隧穿效应。当一个极细的尖针(针尖头部为单个原子)接近样品表面时,针尖头部的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的电子云会发生重叠。此时若在针尖和样品之间加上一个偏压,电子便会穿过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势垒而形成纳安级的隧道电流。
st 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尖端的探针,这个探针被精确地控制在离样品表面非常近的距离(通常在几个纳米以内),当探针和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改变时,电子流的强度会发生变化。这个强度变化被用来确定探针相对于样品表面的高度,从而以原子级的精度测量样品表面的形貌。
在实际工作中,st 会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同时记录下隧道电流的变化。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原子排列信息,并生成原子级别的图像。st 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优于001纳米。
st 不仅可以用于观测样品表面的形貌,还可以用于操纵原子。通过改变探针和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探针和样品表面原子的相互作用强度,从而实现对原子的操控。例如,科学家们可以使用 st 将单个原子移动到特定的位置,以制造出原子级的电路……
这台先进的设备由校长亲自挂帅,花费9个多月的时间才打造成功,是校长手心里的宝贝疙瘩,校长给这台st取名为“洞察者”,希望它能让科学家们揭开和洞悉宇宙奥秘。
量子洞察者:(摘录自《牧云庭计算机技术》)
“量子洞察者“st是牧云庭顶级科学家们,精心选用了一种名为“超导碳纳米晶簇”的新型材料来制造针尖。这种材料由高度有序的碳纳米管和超导晶体复合而成,具备超乎寻常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其电导率高达每秒 108 西门子/米,且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热膨胀系数低至 10-6/c。
在原理方面,他们深度挖掘了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原理。通过一套自主研发的“量子流精准测控系统”,能够将隧道电流的测量精度提升至 1 皮安,实现了对样品表面原子级别的超高精度测量和调控。
“量子洞察者”st 的结构设计精妙绝伦。高精度的“磁悬浮机械传动系统”,可以以 01 纳米的精度移动针尖,确保对样品表面进行无死角的扫描。先进的“光子电子复合检测系统”,能够在瞬间处理每秒 1012 次的电流变化数据,并转化为分辨率高达 005 纳米的清晰图像信号。超稳定的“多层分子泵真空维持系统”,能将真空度维持在 10-11 帕斯卡以下,有效排除外界干扰。
负责这个项目的科学家们均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采用了前沿的“多维量子模拟技术”,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对超过 1000 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模拟评估和优化,最终将研发周期缩短了 30。
最终打造出的“量子洞察者”st,在分辨率上达到了惊人的 001 纳米,比现有的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提高了 50;稳定性方面,连续工作 1000 小时而不出现明显的性能衰减;在多功能性上,不仅能够观测常规样品,还能对高温超导材料、量子点等复杂体系进行精确分析。
这台超越时代的st,无疑为微观世界的探索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充分展现了牧云庭科学家们的惊世智慧和超凡能力。
“嘀,嘀嘀 ——”
设备的高端,导致自检过程特别漫长,迈丹妮博士和时光先生终于听到待命提示音。
时光先生从精致的礼盒中取出牛角,小心地将它放置在标本台上,他拿出一种特制的清洁剂,试图对即将观测的区域进行清洁。
然而,当清洁剂滴落在牛角表面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清洁剂仿佛受到某种排斥力,根本无法附着在牛角上,迅速向旁边滑落,一滴不剩。
迈丹妮博士和时光先生顿感差异,会场内的科学家们也同样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时光先生只好放下手中的液体,直接开始对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