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书,献给向往星空未来的人类勇士!】
历史背景:2004年,中国正式开启了探月的伟大征程,这便是举世瞩目的“嫦娥工程”。
彼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已取得诸多成就,但探月领域仍是一片等待开拓的处女地。怀揣着对宇宙的无限好奇与探索未知的决心,中国航天人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漫漫征途。
工程伊始,目标便清晰且宏大,分“绕、落、回”三步走。第一步是绕月探测,要实现对月球的全方位观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其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以及地月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背负着这一使命,在万众瞩目下发射升空。它在太空中一路奔月,最终成功进入绕月轨道,开启了长达一年的探测之旅。在这一年里,“嫦娥一号”兢兢业业,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将月球的诸多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回地球,为后续的探月任务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紧接着,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接过接力棒。它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等更为精细的资料,让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为后续着陆月球的任务探清了道路。
绕月的目标达成后,工程进入到第二步——月球软着陆阶段。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带着“玉兔号”月球车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探测器首次登上地外天体,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玉兔号”小心翼翼地在月球上行驶,开展着对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等探测活动,让我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月球的“真面目”。
然而,中国航天人的脚步并未停歇。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踏上征程,它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月球背面着陆。月球背面始终背向地球,那里的环境和未知因素更多。但在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玉兔二号”也顺利开始巡视探测,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这一壮举震惊了世界。
随着前两步的成功实施,第三步——采样返回阶段也提上日程。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升空。它经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等一系列复杂操作,成功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吕姆克山附近着陆。
随后,“嫦娥五号”顺利完成采样,将珍贵的月球样品装入返回舱。12月17日,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这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又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式成果。
如今,中国探月工程仍在继续前行,未来还将开展月球科研站的建设等任务,向着更深层次的月球探索和资源开发利用迈进,不断书写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
光芒太过夺目。
以至于,看不清那背后隐匿了身份的瑰宝。
美轮美奂。
在天狼双星之间,相对论的涵义仿佛被重新定义了一般。
在群星环抱之中,贝塔星的运行轨迹,也不再遵循经典力学的规则。
它时而围绕a星旋转,时而停止前进的步伐,驻足不前;时而诡异地呈波浪形态漂移,时而又呈8字形,周而复始地来回扭转。有时它与b星双宿双飞并肩前行,有时又围绕b星相互旋转,成为最为绚丽的宇宙奇观。
轨迹缠绵,交织运行,于宏观的参考系下,很难分清,谁是谁的卫星,谁又护卫着谁。
然而,这种诡异的运行轨迹,却丝毫不会影响它作为类地行星的身份。
连绵1050平方公里的峰域,正是落座于贝塔星上的天堂。
白雪皑皑,星光莹莹。一抹宛如天瀑的银带凌空而下,一头扎入神秘的深潭。
此处。
便是揭示宇宙奥秘的科学圣地——牧云庭。
古老的地球历法,4月18日。
大道至简先生,被牧云庭特邀,成为了招生办的座上嘉宾。
最起码要招收一名学子。
满头白发,武青藤校长用手敲了敲桌面,但马上就停住了,手指悬在半空。
牧云庭给出的这个最低的要求,希望今年能如期达成,毕竟,邀请来了相对论的鼻祖,大道至简先生。
相对论的重大成果之一,便是质能方程。
质能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