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贵妃眼疾风波后,胡秋水在太医院名声大噪,可这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在太医院这个权力与利益交织的地方,嫉妒与阴谋如影随形,悄然向他逼近。
一日,胡秋水正在诊室为患者诊治,院判突然匆匆赶来,神色凝重。“胡秋水,皇上突然染病,昏迷不醒,太医院所有太医即刻前往乾清宫会诊。”
胡秋水心中一紧,深知皇上龙体关乎国家社稷,病情必定非同小可。他赶忙放下手中事务,随院判奔赴乾清宫。
乾清宫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皇帝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太医院的太医们围在四周,神色焦虑。胡秋水与苏和安、柳逸尘、郑辰风会合后,一同上前为皇帝诊断。
胡秋水仔细观察皇帝的面色、舌苔,又小心翼翼地为皇帝把脉。脉象虚浮无力,且伴有细微的颤抖,他心中隐隐有了不祥的预感。
一番诊断后,太医们聚在一起商讨病情。一位年长的太医率先开口:“皇上这是气血亏虚,心脉瘀阻所致,当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之法治疗。”
另一位太医却提出异议:“我看皇上这症状,更像是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扰乱心神。应以清热解表、安神定志之法。”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胡秋水沉思良久,说道:“诸位,皇上的病情复杂,并非单一病因所致。依我之见,皇上既有气血亏虚之象,又受外邪侵扰,同时还有肝郁气滞之症。治疗需多管齐下,综合调理。”
苏和安点头赞同:“胡兄所言极是。当务之急,先稳住皇上的病情,再徐徐图之。”
就在大家讨论治疗方案时,一直沉默的太医院副院判孙鹤堂突然冷笑一声:“哼,说得轻巧。你们这些年轻太医,不过是纸上谈兵。皇上龙体尊贵,若有差池,你们谁能承担得起责任?”
胡秋水心中不悦,但仍恭敬说道:“孙副院判,治病救人,我们自当竭尽全力。只是病情复杂,需集众人之智,方能找到最佳治疗方案。”
孙鹤堂却不屑一顾:“我看你们就是想借机出风头。我在太医院多年,见过的病症无数。皇上的病,还是按我的方法来。”
孙鹤堂提出的方案是以大剂量的温补药物为主,试图迅速提升皇帝的气血。胡秋水听后,心中大惊:“孙副院判,皇上体内既有外邪,又有肝郁,此时大剂量使用温补药物,恐怕会助邪为虐,加重病情。”
孙鹤堂却固执己见:“我意已决,出了问题我自会承担。”
院判见两人争执不下,一时也没了主意。最终,由于孙鹤堂在太医院资历深厚,院判决定暂时采用他的方案。
胡秋水心中忧虑,却又无法阻拦。他私下找到苏和安等人,说道:“孙副院判的方案太过冒险,皇上的病情恐怕会恶化。我们必须想办法。”
苏和安等人也忧心忡忡:“可我们能做什么?孙副院判是副院判,又有院判支持,我们人微言轻。”
胡秋水沉思片刻:“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皇上的病情恶化。我打算密切关注皇上的病情变化,一旦有异常,立刻采取措施。”
接下来的几天,胡秋水时刻关注着皇帝的病情。正如他所担心的,皇帝服用了孙鹤堂开的药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高热不退,昏迷不醒,还出现了抽搐的症状。
孙鹤堂慌了手脚,其他太医也都乱了阵脚。院判急忙召集众人再次商讨。
“这可如何是好?孙副院判,你不是说你的方案万无一失吗?”院判焦急地问道。
孙鹤堂脸色苍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胡秋水站出来,说道:“院判大人,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赶紧调整治疗方案。皇上现在高热、抽搐,是热极生风之象。我们必须立刻清热熄风、平肝潜阳。”
院判犹豫了一下:“胡秋水,你可有把握?”
胡秋水坚定地说:“学生愿以性命担保。”
院判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胡秋水的方案。胡秋水迅速开出药方,让郑辰风立刻去药房抓药,又让柳逸尘准备针灸。
在胡秋水等人的精心治疗下,皇帝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高热退去,抽搐停止,脸色也渐渐恢复了血色。
几日后,皇帝缓缓睁开眼睛。“朕这是怎么了?”皇帝虚弱地问道。
院判连忙上前:“皇上,您龙体欠安,多亏了胡秋水等太医精心救治,才得以转危为安。”
皇帝看向胡秋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胡秋水,你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