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不见了,再一摊开手,变成了那颗亮晶晶的石头。“哇!” 孩子们惊呼声一片,拉着他非要学这神奇的本事。胡秋水笑着故弄玄虚:“这可是我从神仙那儿学来的,现在还不能外传。” 孩子们将信将疑,但越发觉得他神秘又厉害,对他越发崇拜,跟屁虫一样黏着他,让他带着去探寻更多新奇好玩的事儿。
村里的喜事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全村人都喜气洋洋的。胡家隔壁的王叔家娶媳妇,一大早,胡秋水就跟着家人去帮忙。家里的男丁负责搬桌椅、抬重物,女眷们则在厨房帮忙洗菜、切菜、烧火做饭。胡秋水跟着父亲,累得满头大汗,总算把宴席要用的桌椅都摆放整齐。开席的时候,大伙按照长幼尊卑依次入座。胡秋水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见一位长辈端着酒杯走过来,笑眯眯地要给他敬酒。他一下子懵了,在现代哪有这么小的孩子被长辈专门敬酒的,一时不知道该咋办,坐着没动。旁边的母亲悄悄掐了他一下,眼神示意他赶紧起身。胡秋水这才如梦初醒,慌慌张张地站起来,可手忙脚乱间,差点把酒杯碰倒。那位长辈倒也没在意,笑着说:“秋水啊,王叔家办喜事,你也出了不少力,叔敬你一杯。” 胡秋水结结巴巴地回应:“叔…… 叔,您太客气了,该我敬您才是。” 说着,仰头把酒一饮而尽,结果被呛得咳嗽起来,脸涨得通红。母亲赶紧递给他一块手帕,小声提醒:“说点吉利话呀。” 胡秋水深吸一口气,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叔,祝您身体硬朗,福如东海,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这话一出口,周围的长辈们都笑了起来,纷纷夸赞:“这孩子嘴甜,会说话!”一场社交危机就此化解,胡秋水也松了口气,暗暗记住这敬酒的礼数。接下来的宴席上,他谨慎了许多,有模有样地跟着家人给长辈敬酒、夹菜,偶尔还能接上几句俏皮又得体的话,赢得不少长辈的好感,都夸胡家这小子出息了。酒过三巡,宴席上的氛围越发热闹起来,大伙开始划拳行酒令。胡秋水瞧着新鲜,也跟着起哄。有个年轻的叔父瞧他兴奋,就逗他:“秋水,敢不敢来比划比划?” 胡秋水不知天高地厚,一口应下:“来就来!”结果没几个回合,他就输得晕头转向,被灌了好几杯酒。一开始还能强撑着,到后面,眼神都开始迷离了,拉着旁边的人就开始唠嗑:“你们知道不,在我老家…… 那房子可高啦,晚上还会发光……” 大伙只当他喝醉说胡话,笑得前仰后合。最后,还是父亲看不下去,把他扶回了家。一路上,胡秋水还在嘟囔着现代的那些新奇玩意儿,脚步虚浮,时不时还摔个踉跄。回到家,往床上一躺,就呼呼大睡起来,第二天醒来,头疼欲裂,被母亲好一顿数落,他也只能乖乖听着,发誓再也不敢贪杯了。过了几日,村里逢集,胡秋水跟着母亲去集市卖自家织的布。集市上人头攒动,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母亲在摊位前忙着招呼客人,胡秋水则在一旁看着。这时,母亲碰到个熟人,聊起天来,就让胡秋水帮忙看会儿摊。正巧有个大妈过来问价,胡秋水学着母亲的样子,热情地介绍:“大娘,这布可结实嘞,自家织的,您摸摸看,价格也好商量。” 大妈一听,来了兴致,上手摸了摸,又开始砍价。胡秋水哪懂这些,被大妈说得晕头转向,差点就按大妈说的低价卖了。好在母亲及时回来,笑着圆场:“他大娘,孩子不懂事,这布成本高着呢,少这个价可不行。” 最终,生意谈成,母亲还顺便教了胡秋水几招讨价还价的话术,让他下次机灵点。逛集市的时候,胡秋水又碰到了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大家结伴同行,一路上嘻嘻哈哈。遇到卖小吃的摊子,胡秋水还大方地掏钱请大伙吃,边吃边聊些村里村外的趣事,关系越发亲近,他也越发适应这乡村里热热闹闹的社交生活了。晚上,村里没啥娱乐,大伙就喜欢聚在村口的大树下唠嗑。胡秋水也跟着父亲去凑凑热闹。大人们聊着庄稼收成、村里琐事,胡秋水在一旁静静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新奇的观点。有人说起今年雨水少,担心庄稼收成,胡秋水想了想,说:“叔,咱能不能挖几个蓄水池,把雨水攒起来,旱的时候就有水用啦。” 大伙一听,觉得挺有意思,纷纷讨论起可行性。这一来二去,大家对他越发刮目相看,觉得这孩子脑瓜灵,爱琢磨事儿,都乐意跟他多聊几句,胡秋水也借此融入了村里的成人社交圈子,日子过得愈发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