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了不少村民前来围观。他站在人群中央,捻着胡须,摇头晃脑好一番卖弄,才慢悠悠抛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可是经典至极的鸡兔同笼难题,村民们一听,立马交头接耳起来,不少人等着看胡秋水笑话,都觉得这题太难,他肯定答不上来。
胡秋水却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捡起一根树枝,走到广场中央的空地上,弯下腰就在地上画起简易图表。“大伙看啊,咱们先换个简单法子想。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 35 个头对应的自然就是 35 只鸡,鸡有 2 只脚,总共就该有 35 乘以 2,得 70 只脚。” 他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地上写下数字,字迹虽然歪扭,却十分清晰,“可实际有 94 只脚呀,多出来的 94 减 70,整整 24 只脚,为啥会多呢?这就是因为兔子比鸡多的脚。每只兔子比鸡多 2 只脚,那兔子数量就是 24 除以 2,恰好 12 只。兔子数量知道了,鸡就是 35 减去 12,得出 23 只。”
一番条理清晰的解答下来,村民们听得目瞪口呆,嘴巴张得能塞下个鸡蛋,严秀才也愣在原地,眼镜差点没掉下来,没想到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可他不服气,又连珠炮似的抛出几道更复杂的四则运算和几何难题,什么复杂图形面积计算、行程问题里带变速的那种。胡秋水不慌不忙,凭借着现代数学里的方程思维,设未知数、列等式,再加上严密的逻辑推理,把难题一一化解。这下,村民们对他的学问彻底心服口服,严秀才也只能干瞪眼,冷哼一声:“算你有点本事。” 可眼神里,也多了几分对胡秋水学问的好奇。刚过了学问比试这关,一场暴雨危机却又悄悄逼近。胡秋水这些日子一直留着心眼,观察天色变化、风向走势,凭借着现代气象知识的皮毛,敏锐察觉到暴雨即将来袭。他心急如焚,撒腿就跑遍整个村子,扯着嗓子挨家挨户通知:“大伙听我说,暴雨马上就来,一刻都耽搁不得,得赶紧收粮食、加固房屋啊!” 一开始,村民们大多将信将疑,有人还嘀咕:“这小子不会是瞎咋呼吧。” 可看着胡秋水一脸焦急,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滚,又想起他刚刚在学问比试上的厉害,不少人决定还是听他的。
大家纷纷行动起来,青壮年劳力扛起扁担、箩筐,冲向晒谷场,把摊开的粮食快速收拢,女人们则手脚麻利地用草席、苫布把粮食盖得严严实实,老人们也没闲着,指挥着年轻人给房屋的梁柱加上粗粗的支撑,爬上屋顶修补漏洞。果不其然,当天夜里,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像是一头愤怒的巨兽在咆哮,暴雨如注,噼里啪啦砸向村子。可多亏提前准备,村子里没遭受啥大损失,顶多几处屋檐掉了点碎瓦。
这场暴雨过后,村民们彻底回过味来,意识到胡秋水带来的知识是真真切切有用。那些原本反对得最凶的家长,也红着脸把孩子送回学堂,还一个劲儿道歉:“胡先生,之前是我们见识短浅,您大人有大量,别往心里去,孩子还得跟着您学本事。” 就这么着,学堂得以继续开办,胡秋水也顺理成章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知识启蒙小先生,他的知识传播之路,在这明朝小村算是彻底迈开大步,越走越敞亮。有了村民实打实的支持,胡秋水的教学热情好似熊熊烈火,越发高涨。他琢磨着,光有算数、天文可不够,得把知识的 “大网” 撒得更开些。于是,开始往课程里融入简单的物理现象,还都结合着日常生活来讲。
上课的时候,他拿一根筷子,当着孩子们的面缓缓插入水中,神奇的事儿发生了,筷子看着像是在水面那儿 “断” 了。孩子们惊呼声此起彼伏,胡秋水笑着解释:“这就是光的折射,光从空气进到水里,走的路就拐弯啦,咱们眼睛受骗,就觉得筷子断咯。” 他还掏出一块琥珀,在衣服上快速摩擦几下,靠近轻小的纸屑,纸屑立马像被施了魔法,吸附在琥珀上。孩子们眼睛瞪得溜圆,胡秋水又开始讲静电原理,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胡秋水还想出一套新奇的奖励机制。他花了好几天时间,用木头精心自制了一批小巧可爱的印章,谁课堂表现好、作业完成出色,就盖一个印章,要是攒够一定数量,就能去他那儿换铅笔、本子这类小文具。这下,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彻底被点燃,每天天不亮就往学堂跑,课后还围着胡秋水问东问西,村子里弥漫着一股求知若渴的新风气,胡秋水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种下了知识启蒙的希望种子,满心期待着它们日后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