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胡斐后,京城的喧嚣依旧,而济世药堂却因如意的留下,多了几分温馨。在码头分堂,如意跟着二聃忙前忙后,她虽不通医术,却总能在琐碎事务里,给众人带来慰藉。
与此同时,胡秋水怀揣着重振医道、普惠百姓的宏愿,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前去拜访顺天府尹王启年。上次码头帮派纷争,胡秋水的果敢与仁心,让王大人对他赞誉有加,二人也算有了深厚情谊。
胡秋水来到王府,门人见是他,恭敬行礼后便引他入内。王启年正在书房审阅公文,听闻胡秋水到访,赶忙起身相迎。
“胡大夫,今日前来,可是药堂有何事?”王启年笑着问道。
胡秋水将礼物放下,恭敬说道:“王大人,此次前来,是有一事相求。”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我想去太医院,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王启年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太医院?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胡秋水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从民间百姓求医之难,到他渴望借太医院之力变革医道,言语间满是热忱与坚定。
听完胡秋水的讲述,王启年沉思良久:“胡大夫,你的志向令人钦佩。只是按规矩,你既非医户出身,年龄又超了,想进太医院,着实困难。”
胡秋水急切道:“王大人,我虽不符合常规条件,但我行医多年,积累了诸多经验,也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我愿接受任何考核,只求能有机会进入太医院,为改善医道出一份力。”
王启年看着胡秋水诚恳的模样,心中一动:“既然如此,我可以举荐你。但举荐之后,太医院的考核极为严格,你可有信心?”
胡秋水眼中闪过一丝欣喜,连忙拜谢:“多谢王大人!我定全力以赴。”
胡秋水自王府归来,怀揣着王启年大人的举荐信,心中既激动又忐忑。他深知,这举荐只是叩响太医院大门的第一步,接下来那严苛的考核,才是真正决定命运的关卡。
回到济世药堂,胡秋水将自己关在书房,开启了夜以继日的备考。书房中,医书堆积如山,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千金方》到《温病条例》,每一本都被他反复翻阅,书页都泛起了毛边。他时而奋笔疾书,记录下重要的知识点和自己的见解;时而闭目沉思,回忆过往诊治的疑难病例,思考应对之策。
终于,考核的日子来临。京城的天空微微泛起鱼肚白,胡秋水便早早起身,整理好衣冠,怀揣着那份举荐信,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太医院的方向走去。一路上,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
太医院坐落于京城繁华之地,庄重而威严。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口站着两名身着官服的侍卫,神色冷峻。胡秋水深吸一口气,上前递上举荐信。侍卫接过信,仔细查看后,点了点头,打开大门,示意他进去。
踏入太医院的那一刻,胡秋水只觉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庭院中,各类草药种植整齐,绿意盎然。正前方,一座宏伟的建筑矗立着,那便是此次考核的考场。
胡秋水走进考场,只见宽敞的房间内摆放着数十张桌椅,已有不少考生在座位上坐定,神色各异。有的满脸自信,正与身旁的人侃侃而谈;有的紧张不安,不停地翻阅着手中的书籍;还有的闭目养神,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胡秋水寻了个空位坐下,将带来的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他微微闭上眼睛,在心中默默回顾着那些重要的医理和病例,让自己的思绪逐渐沉静下来。
不一会儿,一阵脚步声传来。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着华丽官服的老者在几名太医的簇拥下走进考场。老者目光如炬,扫视一圈后,开口说道:“诸位,今日便是太医院的举荐考核。此次考核关乎太医院的未来,也关乎你们的前程,望诸位认真对待。”
说罢,他一挥手,身旁的太医们开始分发试卷。胡秋水接过试卷,目光迅速扫过题目,心中不禁暗暗松了一口气。这些题目虽有难度,但皆在他的复习范围之内。
第一题是关于《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的理解与应用。胡秋水略作思考,便提笔写道:“伤寒六经辨证,乃仲景先师之精华所在。太阳病,主表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他不仅详细阐述了六经各自的症状特点、病因病机,还结合临床实际,列举了数种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接着是关于药材炮制的题目,要求写出几种常见药材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胡秋水对此早已烂熟于心,他写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