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谋士一路疾行而来,额头上甚至还挂着几颗晶莹的汗珠,他微微喘息着来到朱标面前,赶忙躬身行礼道:“殿下有何吩咐?小臣定当竭尽全力为殿下效劳。”朱标嘴角微扬,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信任与期许,只见他不紧不慢地从袖口中取出一份早已精心拟定好的方案,轻轻递给韩谋士,并缓声道:“拿去看看吧。”
韩谋士双手恭敬地接过这份方案,小心翼翼地展开,目光随即落在那密密麻麻但又条理清晰的文字之上。起初,他的眉头微皱,似乎对其中某些内容感到有些疑惑不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神情开始发生变化,原本的疑惑渐渐被震惊所取代,到最后,他的眼中只剩下深深的钦佩之色。
他忍不住抬起头来,再次看向朱标,心悦诚服地说道:“殿下此策,实乃高瞻远瞩啊!微臣自愧不如,对殿下的智慧和谋略深感敬佩!”
次日清晨,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芒透过议政殿那精美的雕花窗棂,如碎金般洒入殿内。整个大殿都被这温暖的光线照亮,仿佛也为即将到来的重要会议增添了几分庄严的氛围。
朱标端坐在龙椅之上,年轻的面庞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沉稳自信。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分列两排的群臣,这些大臣们有的面色凝重,有的则若有所思。待众人安静下来之后,朱标才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说道:“今日朕召集诸位前来,乃是为了商讨一件关乎国家根本的大事——藩王制度改革。”
大殿之内,嗡嗡之声骤然响起,犹如一群蜜蜂在花丛间忙碌飞舞一般。这声音此起彼伏,交杂在一起,仿佛要将整个殿堂都填满。原来,此刻正在商议的乃是关乎国家命运的藩王制度改革之事。这项改革,就如同一条错综复杂的绳索,牵扯着众多利益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细微的决策失误,都可能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般,引发朝野上下的剧烈动荡。
群臣们此刻皆心怀各异,有的人眉头紧锁,满脸忧虑之色;而另一些人则目光闪烁,隐隐透露出一丝期待之意。他们或低头沉思,或与身旁之人轻声低语,交换着彼此对这件事的看法。
就在这时,坐在高位之上的朱标缓缓抬起手来,向下方示意道:“诸位爱卿,请先静一静,尽管畅所欲言便是。”他的语气虽然温和,但其中所蕴含的威严却是毋庸置疑的,让人不敢轻易忽视。
只见吏部尚书向前迈出一步,小心翼翼地躬身施礼后说道:“殿下,藩王向来被视为我朝之根本所在,如今贸然削藩恐怕会动摇国本啊!”他的话语一出,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了其他几位大臣的共鸣。这些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并随声附和道:“是啊,殿下三思啊!”一时间,殿内原本就有些紧张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朱标神色不变,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削藩并非要削弱皇室力量,而是为了大明长治久安。”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孤以为,可仿效前朝……”
朱标将早已准备好的改革方案娓娓道来,其中既有限制藩王权力的措施,也保留了藩王应有的待遇,并提出了新的安置方案,确保改革平稳过渡。
大臣们听得入神,眼中渐渐流露出惊叹之色。他们从未想过,藩王制度竟然还能如此改革!朱标的见识之广博,令他们叹服。
一些保守派大臣仍心存疑虑,试图以祖宗之法为由进行反驳。然而,朱标早已料到,他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地一一驳斥,言语犀利,掷地有声。反对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消失殆尽。
“诸位可还有异议?”朱标环视群臣,语气沉稳有力。殿内一片寂静,无人敢再出声。
朱标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坚信,他一定能带领大明走向繁荣昌盛。
散朝之后,朱标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地朝着御书房走去。他那挺拔的身姿和威严的气质,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而紧跟在他身后的,则是那位足智多谋的韩谋士。只见韩谋士眉头微皱,似乎心中藏有要事,但却始终犹豫着不知该如何开口。
朱标察觉到了身后之人的异样,于是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目光如炬地看向韩谋士。他轻声问道:“韩卿,可是还有什么事情要与本殿商议?”
听到朱标的问话,韩谋士先是微微一怔,随后眼中迅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之色。他低下头去,略微迟疑了一下,然后才压低声音说道:“殿下,关于燕王之事......”说到此处,韩谋士突然止住了话语,仿佛后面的话难以启齿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