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无忌解释道:“何平叔,何汝吉之子,其父早亡,魏武收养之,承其父体用之学,与祖州王辅嗣为友。”
何汝吉,就是何咸,陈仲熟。
当年陈仲游历炎州道时,何咸别出机杼,发扬的就是体用之说。
不过,何咸死后,他的儿孙辈,与陈仲年龄差距实在太大,估计叔孙无忌所说的这两个后生,也就是最近才崭露头角。
陈仲没有听说过他们,也不意外。
如今,得到叔孙无忌提醒。
再一细想。
王承先的观点,确是与何咸的体用之说很相似。
不过,如今的这一学说,应当是在何咸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那关于“有”、“无”的阐发,就是何咸时期所没有的。
若是这些东西,都是王承先、何平叔、王辅嗣这些少年人,自己推陈出新,也足以说明他们的天才!
当然,陈仲认可王承先这些少年的进取精神,不一定意味着就会认可他们的全部观点。
王承先将“又玄”,比作“体无”,也可以说是当下修行者习惯说的“定静”。
好似有一定道理。
但就陈仲亲自修行的体验而言,“玄之又玄”,恐怕指的并不仅仅是“定静”那么简单。
陈仲在谢鲲的夙真香帮助下,偶然进入的“深静”,又该如何解释?
既然明知道定静的“无”,只能算是“有”中之“无”,那么“有”中只有一种“无”吗?
或者说,只有一个层次的“无”吗?
显然,这不对。
叔孙无忌也恰好说到他认为的,王承先他们的“体用之说”的破绽。
“小儿辈以‘无’替‘玄’,却是臆想,‘无’能生妙,便是玄能生妙?若是玄先生了无,无才生了妙呢?玄可以生无,也可以生有,诚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皆出于此,众妙之中,怎不能容有一‘无’!”
叔孙无忌这话还真不是无的放矢。
无和玄之间,不能以它们均可生妙而划等。
破绽原来在此!
少年人,终究是嫩了点。
陈仲若有所思,道:“白马非马,公孙龙子之学?”
莫非,这就是王充一脉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