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帽整齐的妇人也很多——这意味着普通家庭的妇女也有自己的衣服,可以随时出门。
须知蓬莱道洲在桓志重新一统之前,五口之家仅有一套出门的衣服,都是常事。
谁出门,谁穿衣服,这个出门的人往往是可以用劳力换回更多食物的男人。
故而判断一郡之内百姓的生活状况,很多时候看看路上的女人有多少便足够了。
盖阳郡的景象,看起来比丁夏主政的武次郡,更像人间乐土。
仅有的不足,也就是盖阳郡到处都灰秃秃的。
从南方刮来的又干又热的大风,使得空气中时刻飘荡着细小的沙粒。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习惯了眯缝着眼睛。
每隔三日,还要全城出动,将城内堆积的沙土,以及南城墙外墙根处凭空长高的沙堆,都运到城北背风的地方堆着。
日积月累,城北的沙子也堆成了小山。
叔孙无忌说,再过几百年,那沙山也不会增高,因为超过了城墙能够阻挡风力的高度,都会被吹进北边的海里,有朝一日盖阳郡的土地或许会与北边隔海相望的昭明郡连起来。
同样的,有朝一日高大的北带山脉也会被打通。
“不过这事儿不简单,相比普通人,还是咱们修行人更合适,伟长带来的这些学宫学子,正好给咱盖阳百姓做先生,不识字可咋修行嘛!”
叔孙无忌拿起大葫芦,仰脖又是一口。
董志张即便早被盖阳的景象震惊了数不清多少次,此刻仍旧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甚至忘记了风中的沙子:“学宫学子,三十余人……噗啊……三十余人皆充教谕?”
这是有多少人要被叔孙无忌安排着读书啊?
如董氏那样的门阀世家,往往也就同时有二三十名后辈一同进学,负责开蒙的先生有个两三人足够。
开蒙三年,资质上佳者继续研读经典,平庸者转而学习经济实务,最后同一辈中能有三五个出挑的,便很不错了。
这已是世家门阀精心教育的配置。
若是如此前徐干在北海学宫,只有徐干一个常驻的先生,便收下了近百名学子求学。
盖阳郡这里,一下子三十多位开蒙的先生,这是要弄六七百,乃至三四千孩童同时入学么?
可是,盖阳根本没有什么门阀世家,叔孙无忌甚至把盖阳的敕神都早早打灭了,另立庙宇单独祭拜先贤,要不然先前陈仲的消息由仙门郡侯放出后,叔孙无忌也不至于到了檀德台上才知道。
这么多孩童,不出自门阀世家,全都是从百姓中选拔?
那对于叔孙无忌来说,有什么好处?
叔孙无忌猜到了董志张在惊讶什么。
“兼相爱,交相利。此间之人,皆我父母、兄弟、子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