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而开放,却非要依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这能是长久、正确的吗?
何晏整日谈玄,讲他的体用之说,近来不知又从何处得了启发,从他之前的“忘象得意、要言不烦”,更进一步提出“万物为末,虚无为本”,将体用说之前的“体”的深度与广度,都大为扩展。
如此一来,原本许多认为何晏名过其实的修士,也都不得不开始正视此人。
此刻荀融一句话,却颇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
虚无为本,而修士之本为道,故而虚无即道,虚无即万物诸有之本,何晏号称要以虚无为本,却在以“春风阵”这等繁复万分之“末”,追求冬日花开之“妙”,未免有说一套做一套的嫌疑。
孙邕赞叹点头,便要再问荀融怎样品评何晏。
还没来得及问,忽听旁侧有人道:“怪哉怪哉!吾入此园,睹家鸡野鹄围争粟米,独不见向日玄鹤所在,原是良禽逐于藩篱,在此拣枝乎?”
孙邕、荀融恍然一惊,有人靠近,他们两个居然毫无察觉。
抬头看时。
只见来人身高七尺,身材粗大,而双耳招风,鼻翻口阔,甚是丑陋。
“公明!”
“管先生!”
见了这人,孙邕、荀融不约而同,行礼问候,丝毫不因其貌丑而有所轻视。
此人正是祖州道阳武郡人,姓管名辂,字公明。
他自小精研先师孔子《易术》,擅长卜算,百算百验,从无失手,更为令人钦佩的是,他从未修习过任何修行之法,但在其九岁时,夜观天星,对父母说,他将在加冠之日成为大修士。
然而管氏本非世族,家中根本没有修行传承,父母都以为他是小儿戏言。
却不想,管辂加冠之日,从未修行过的他,于阳武郡学宫,先师孔子像下,当众成就感应,一日之间名扬天下。
:()乾心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