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嘴角便不自觉地泛起一抹不易察觉的讥笑,那笑容里满是轻蔑与不屑。他们内心暗自嘲笑欧阳瀚宇的朴素,认为身为他这样的人,竟如此不注重外表,实在与他的身份不符。更有几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想法,开始交头接耳起来,他们微微侧身,用手掩着嘴角,压低声音,对欧阳瀚宇的穿着窃窃私语,那话语虽轻,却带着丝丝恶意,在这肃穆的朝堂之上,仿佛一股暗流涌动。
然而,高高坐在龙椅之上的皇帝慕容枫,却有着不同于众人的敏锐洞察力。他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欧阳瀚宇的衣袍上,瞬间便被那衣袍上精致的刺绣所吸引。那刺绣的针脚细腻无比,每一针每一线都排列得整整齐齐,仿佛是用尺子量过一般,找不到丝毫的瑕疵。这种精湛的工艺体现了中国刺绣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如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等四大名绣,每一种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如错针绣、乱针绣等,使得每一件绣品都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而那别具匠心的花纹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或灵动的云纹,似有清风拂过便能飘动起来;或古朴的瑞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刻就要从衣袍上跃出。这些花纹无一不彰显着缝补之人的用心与深情,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朝会的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待到众人将诸多国事商讨完毕,朝会渐渐散去,大臣们纷纷行礼告退。皇帝慕容枫却特意将欧阳瀚宇留下,他微微抬手,示意欧阳瀚宇近前。欧阳瀚宇心领神会,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皇帝跟前,恭敬地行礼。皇帝面带温和的笑意,目光中透着几分好奇,轻声询问其衣袍来历。欧阳瀚宇听闻,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温暖的笑容,那笑容从眼底蔓延开来,眼中满是自豪与温情。他微微抬起头,望向皇帝,声音沉稳而真挚,开始向皇帝娓娓道来纳兰暖玉的贤德之举。他讲述着纳兰暖玉如何擅长管理家务,如何在处理王府繁杂事务的同时,仍然细心照料他的日常生活;又说起纳兰暖玉看到自己在军营中磨损的衣物后,如何在烛火下、在窗前,一针一线地缝补,将对自己的牵挂与深情都融入了这细密的针脚之中。皇帝静静地听着,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露出赞赏的神情,待欧阳瀚宇讲述完毕,皇帝不禁龙颜大悦,他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当众夸赞欧阳瀚宇与纳兰暖玉夫妻情深,称他们二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感情,实在堪为朝中表率,值得众人学习效仿。
那些原本心存嘲笑之意的臣子们听闻皇帝这番夸赞,先是一愣,随后脸上纷纷面露羞愧之色。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刚才的狭隘与短视,不禁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懊悔。自此之后,他们对欧阳瀚宇与纳兰暖玉更为敬重,每次见到二人,都会恭敬行礼,言语间也满是钦佩与赞誉之辞,欧阳瀚宇与纳兰暖玉的美名在朝中更是传扬开来,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此后,春风拂过京城的每一寸土地,仿佛也将这股“旧衣新韵”之风轻柔地散播开来。一时间,这股独特的风尚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悄无声息地在京城中蔓延开来。许多官宦家眷们开始纷纷效仿纳兰暖玉的做法,她们不再盲目地沉醉于一味追求奢华的新衣,不再将华美的服饰仅仅视为虚荣的外在彰显。相反,她们静下心来,将心思细细地花在如何将那些原本可能被遗弃的旧衣巧妙缝补、精心装饰上。
在那幽静的深宅大院之中,女眷们或是围坐于洒满阳光的庭院石桌旁,或是静坐在雕花窗前,手持针线,眼神专注而虔诚。她们学着纳兰暖玉的样子,用细腻的针法缝补着衣物上的破损之处,再用五彩的丝线绣上灵动的花鸟鱼虫、寓意吉祥的瑞兽祥纹或是清新雅致的梅兰竹菊。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她们的巧思与心意,使得这些曾经平凡无奇,甚至略显破旧的衣物,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渐渐地,这原本被视为琐碎平凡的家务事,竟然脱胎换骨,成为一种崭新的时尚与美的象征,传颂于京城的大街小巷。街头巷尾的百姓们,无论是在热闹的集市上挑选着生活用品,还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都对这股风潮津津乐道。人们谈论着哪家夫人的绣工最为精巧,哪件旧衣改造后最为别致,言语中满是对这种新时尚的赞赏与推崇。
欧阳瀚宇与纳兰暖玉的情愫,宛若陈年佳酿,于一针一线间愈发香醇浓厚。岁月悠悠,他们携手走过岁岁年年,无论是春日繁花似锦,还是冬日寒风刺骨,他们始终不离不弃,相依相伴。于王府庭院,他们漫步赏花;于书房之中,他们相对而坐,共品香茗,谈诗论画。欧阳瀚宇会在出征归来时,为纳兰暖玉带回战场上偶然觅得的奇异石子或珍贵花草,纳兰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