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古籍,这些古籍承载着前人的智慧,历经岁月的洗礼,纸张变得脆弱而珍贵。书页摩挲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每一个字都像是穿越时空的使者,传递着古老的农事经验。
她逐字逐句地研读,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条哪怕是隐晦提及种植技术和农具改良的记载。她深知,在这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或许就隐藏着解决当下农业困境的关键线索。遇到晦涩难懂之处,她没有丝毫的傲慢与自负,而是毫不犹豫地放下王妃的身段,虚心地向王府中知晓农事的老仆请教。老仆们虽身份卑微,衣着朴素,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但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纳兰暖玉总是耐心倾听,眼神中满是求知的渴望,仿佛一块干涸已久的海绵,迫不及待地汲取着知识的水分。她微微前倾身体,专注地聆听老仆们的每一句话,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声音轻柔却充满热忱,与老仆们热烈探讨。从播种的时节,不同农作物适宜的节气,到土地的翻耕深度与频率,再到灌溉的技巧,如何合理利用水源,每一个细节她都不放过。她深知,农事无小事,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关乎着庄稼的收成,关乎着百姓的温饱,更关乎着国家的根基。
与此同时,在书房的一角,她对着系统提供的那些来自现代的先进资料,沉浸在深度思考中。她反复推演新的种植方法,脑海中不断模拟着不同的种植场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契合点。时而皱眉沉思,为某个技术难题而苦恼;时而又在纸上奋笔疾书,记录下一闪而过的灵感。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是她思维的轨迹,记录着一次次的尝试与改进。
她想到近几年树木砍伐过多,大片的森林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变得贫瘠,蓄水能力下降。去年南方又遭遇旱灾,数月滴雨未下,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陷入了饥饿的困境,心中满是忧虑与焦急。于是,她将“中水南调”的方案细细琢磨,中区比邻大江大河,水资源丰富可以引流入南方。她在纸上绘制着引水的路线图,仔细标注着地势的高低起伏,思考着如何利用地势,让水流更高效地灌溉农田。她还计划着要加强南方绿植种植覆盖面积,严格禁止胡乱砍伐,多多种树种草,确保水土不再流失。她在笔记中详细记录着适合南方种植的树种和草种,以及它们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方法。
绘制改良农具的草图时,她更是全神贯注,手中的毛笔在纸上轻轻游走,每一条线条都饱含着她对改善农事的期望。她精心设计着每一个部件,思考着如何让农具更加省力、高效。为了能更精准地设计出实用的农具,她常常废寝忘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身上,书房里的烛火跳动,她才惊觉时间已经悄然过去。
而对于北方蝗灾的问题,她也没有丝毫懈怠。她深入研究让当地农民多多饲养鸟类驱虫的可行性,详细记录下粉红椋鸟、喜鹊、灰喜鹊等吃蝗虫不伤害庄稼的鸟类习性。她思考着如何在农田附近搭建适宜的鸟巢,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吸引它们栖息繁衍。她还构思着水稻田里养殖螃蟹和鸭子的场景,想象着螃蟹在水中灵活地捕食水虫,鸭子在田间欢快地踩踏杂草、捕食小虫子的画面,嘴角不禁泛起一丝微笑,仿佛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她深知,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背后却蕴含着改善民生的巨大力量,只要能成功实施,百姓便能免受天灾之苦,过上富足的生活。
第二日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将朝堂映照得金碧辉煌。皇帝慕容枫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神色庄重地端坐在龙椅之上。身旁,宫人毕恭毕敬地伫立着,手中稳稳捧着昨晚皇帝慕容枫精心批阅过的王爷欧阳瀚宇的奏折。
回想起昨晚,皇帝慕容枫在御书房中,面对这份奏折,起初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翻开,可目光刚一触及那工整的字迹,便被深深吸引。随着阅读的深入,惊喜与赞叹之情在他心中不断翻涌。奏折里的方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字里行间彰显着王爷欧阳瀚宇与王妃纳兰暖玉的智慧与担当。这方案不仅精准地切中当下国家农业困境的要害,更充满了创新思维与实际可操作性,宛如为饱受天灾折磨的国家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
早朝伊始,皇帝慕容枫微微抬手,示意身旁的宫人宣读奏折。宫人的声音清脆响亮,在空旷的朝堂中悠悠回荡:“启奏陛下,诸位大人,王爷欧阳瀚宇与王妃纳兰暖玉呈上应对南方旱灾、北方蝗灾及农业改良之策……”随着奏折内容的缓缓宣读,大臣们原本或散漫或严肃的面容,渐渐变得专注而期待。他们纷纷竖起耳朵,身体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