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青龙两星从龙门大阵龙口中飞奔而出,向东而去,本来悬在半空中的龙门大阵轰然落下,大小三军一脸懵然,而每人又都安然无事,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
阵中那些东辽兵吓得魂飞魄散,目瞪口呆,纷纷弃械投降,跪地府拜。
薛仁贵斩获了盖苏文首级,纵马上岸,会同诸位将领,领大军凯旋而归。
那盖苏文之首级,高悬于大纛旗之上,威风赫赫,径自从番营之前经过。
小番卒们抬首惊望,瞥见元帅头颅悬于旗杆之上,匆忙奔入御营禀报。
薛仁贵回至三江越虎城,妥善安置大小三军,步入银銮殿,启奏道:
“陛下,臣摆下龙门阵,番将番兵折损无数,直把盖苏文追至东海之滨,逼其绝境,他自刎身亡,臣特取首级,前来缴旨。东辽既失大将,自此当可平定矣。”
李世民闻奏,龙颜绽笑,欣喜万分,当即降旨,将盖苏文首级悬于东城示众,以彰天威。继而又传圣谕,命薛仁贵次日兴兵,擒拿庄王。
薛仁贵领旨,口称:“遵令”。
是夜,众人各自回营安歇。
待至次日,仁贵欲点兵遣将,捉拿庄王。
军师徐茂公见状,急步上前劝阻道:
“元帅,且慢兴兵。那庄王须臾便来归降我朝。”
薛仁贵素信军师智谋,闻言依从,遂按兵不动。
东辽御营。
番邦高建庄王,于御营之内闻听元帅盖苏文噩耗,顿足捶胸,放声恸哭,仰天长叹:
“孤自幼年登基,主宰东辽,受三川海岛朝拜进贡,尽享太平盛世,从未历经这般屠戮兵败之惨事。岂料近日遭天朝征伐,大军压境,一战即溃,兵败如山倒,关隘城寨尽皆沦丧,兵将折损不计其数,逢战必败,惨状难言。今盖元帅身陨,料想东辽再难重振,故土难复,孤有何颜面苟活于世,不如一死了之。”
扶余国大王张仲坚在侧,赶忙出言劝慰:
“王兄,何必如此消沉气短。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大唐天子,仁德播于四海,声名远扬天下。皆因王兄麾下元帅盖苏文恃勇逞强,夸口飞刀绝技,方惹此大祸。如今他自食恶果,累及东辽,这场干戈亦是天数注定。如今元帅既已殒命,王兄何不献表归降,既可免却死罪,又能重整海东,再兴社稷,此为上策,有何不可?”
高建庄王仍自叹息道:
“王兄莫再相劝。大唐疆域辽阔,兵马劳顿,征战多年,方使我邦臣服,怎会容孤东山再起,复兴社稷?”
张大王耐心劝解道:
“王兄放心。唐天子乃仁德之君,断不会觊觎这尺寸之地。王兄若肯递上降表,待小弟陪您亲赴唐邦,面见天子,陈说利害,结下盟好,万事皆休。”
庄王闻言,转忧为喜,当即挥毫写就降表一道,交付仲坚。
张大王接过,仔细整理妥当,辞别庄王,步出番营,飞身上雕鞍,率领八员亲随将官,直奔三江越虎城而来。
行至东门,张仲坚高声呼喊:
“城上军士听令,速报与大唐天子知晓,就说扶余国王张仲坚,有要事求见万岁。”
城上军士闻听,不敢怠慢,急忙禀报守城官,守城官即刻入朝,踏入银銮殿,叩见圣上,奏道:
“陛下,城外扶余国王张仲坚求见,称有要事面陈。”
李世民微微诧异,问道:“他前来所为何事?”
徐茂公捻须一笑,进言道:
“陛下,他此番前来,必是为东辽国投降之事。陛下宜速宣他进殿朝见。”
李世民颔首,传旨宣张仲坚觐见。
守城官领旨出朝,赶赴东城,高声传令:“放琉球千岁入城。”
张仲坚入得朝堂,踏上银銮殿,俯伏在地,启奏道:
“天朝圣主龙驾在上,臣扶余国张仲坚,恭祝我王圣寿无疆,特来朝见。”
李世民和颜悦色,道:“王兄平身。”
张仲坚口称:“领旨。”
双手扶笏,恭立阶下。
李世民道:“未知王兄前来,有何奏章要奏?”
张仲坚低头,谦称道:
“陛下在上,臣若无要事,岂敢擅闯银銮。今有要事冒犯天颜,实是罪该万死,望圣天子恕罪。”
李世民道:“王兄既有要事,何罪之有。速速奏来。”
张仲坚这才直起身,娓娓道来:
“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