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五味》趣译:舌尖上的中医养生经
在中医经典《灵枢》里,有一篇《五味》,别看它名字普普通通,这里面可藏着中医关于饮食养生的大学问呢,就像一本舌尖上的养生秘籍,今儿个咱就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这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翻译成咱们都能听得懂的白话文。
饮食与五脏的奇妙“对暗号”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岐伯对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黄帝这老爷子就像个好奇宝宝,拉着岐伯问:“岐伯啊,都说食物有五味,这五味进到咱身体里,是咋跟五脏对上号的呢?”岐伯就说了:“黄帝您听好了,这胃啊,就好比是五脏六腑的大食堂,啥水啊、粮食啊都先进到胃里,五脏六腑都得从胃这儿领‘粮草’。而且啊,这五味就像五个有个性的小屁孩,各有各喜欢去的地方。酸味的食物,就爱往肝那儿跑;苦味的呢,直奔心去;甜味的钟情于脾;辣味(辛味)的一股脑儿冲向肺;咸味的就认准了肾。”
您看,这就好比五味和五脏在玩“对暗号”的游戏,对得上,就能给相应的脏腑补充能量。就像吃了酸溜溜的山楂,那酸味就像个小信使,一路小跑就到肝那儿报到了,给肝来点“小惊喜”,让肝舒舒服服的。
五脏的“口味偏好”与养生之道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这说的是食物进到胃里,经过消化,有用的营养就像小士兵一样,随着身体的“交通网络”(营卫)四处跑,去给身体各部门提供能量,剩下的残渣就按顺序往下走,最后排出体外。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这又开始讲五味吃多了的后果啦。酸味喜欢往筋那儿跑,要是酸味吃多了,就好比给筋这儿派了太多“小信使”,都快把路给堵了,最后让人小便不通畅,就像水管被堵住了一样。咸味往血里钻,吃多了,身体里就像变成了个小盐场,太咸了,人就会口渴,拼命想喝水来冲淡这咸味。辣味是往气那儿冲,吃多了,就像在心里点了把火,让人心里直冒火,火烧火燎的。苦味往骨头那儿跑,吃多了,胃就不乐意了,开始闹脾气,让人恶心呕吐。甜味喜欢肉,吃多了,就像给肉裹了一层厚厚的糖衣,让人心里烦闷,就像脑子被一团棉花堵住了,不清爽。
比如说,有人特别爱吃酸,一顿饭没醋就吃不下,那时间长了,说不定上厕所就不那么痛快了。爱吃咸的人,总觉得菜淡了没味儿,盐放一堆,最后发现自己老口渴,杯子不离手。所以啊,这口味偏好得悠着点,别让五脏“吃撑”了。
食物的“君臣佐使”与膳食搭配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这就像给五脏立了个“饮食规矩”。肝有毛病了,就别吃辣的,因为辣的劲儿太冲,会让肝“受不了”;心不舒服了,就少吃咸的,不然心脏这个“君主”就该发脾气了;脾不好,酸的就得少吃,酸会让脾的工作更乱套;肺不好,苦的就别多吃,苦味对肺来说有点“刺激”;肾不好,甜的就得悠着点,甜吃多了,肾负担重。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这里又开始讲五脏和食物的搭配了。您看,肝喜欢绿色,就像个喜欢绿色衣服的小姑娘,那就适合吃甜的。粳米、牛肉、枣、葵这些都是甜的,给肝吃了,就像给小姑娘穿上漂亮的绿裙子,舒舒服服的。心喜欢红色,那就适合吃酸的,小豆、犬肉、李、韭都是酸的,就像给心这个“热血青年”来点酸爽刺激,让它活力满满。脾喜欢黄色,适合吃咸的,大豆、豕肉、栗、藿这些咸咸的食物,就像给脾这个“黄土地”施点肥,让它更肥沃。肺喜欢白色,适合吃苦的,麦、羊肉、杏、薤这些苦味食物,就像给肺这个“白胖子”来个清爽的“苦口良药”,让它呼吸顺畅。肾喜欢黑色,适合吃辣的,黄黍、鸡肉、桃、葱这些辣辣的食物,就像给肾这个“黑衣人”加点劲儿,让它充满能量。
这就好比做饭的时候,食材得搭配好,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