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卫气失常》:身体“防卫军”的那些异常事儿
在中医经典《灵枢》里,《卫气失常》这一篇就像在讲身体里“防卫军”的故事。咱身体里的卫气,就好比一支时刻保卫咱们健康的军队,要是这支军队出了状况,那身体这座“城堡”可就危险啦。下面,咱就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这篇古老的经典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瞧瞧卫气到底会闹哪些“失常”的幺蛾子。
卫气的“编制”与身形的关系
“黄帝问于伯高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
黄帝就像个操心的大管家,拉着伯高问:“伯高啊,你说这卫气要是在肚子里赖着不走,堆积起来,像堵车似的,不能正常巡逻,搞得人肋骨旁边、胃里都胀胀的,喘气都不顺畅,这可咋整啊?咋把这卫气疏通开呢?”
伯高胸有成竹地回答:“黄帝您别急,这卫气要是堆积在胸口,那就从上面想办法把它疏通,就好比从队伍的前头去指挥;要是积在肚子里,那就从下面下手,从队伍的末尾疏导;要是上下都满了,那就从旁边想辙,从侧面给它开个通道。”
这卫气就像一支纪律有时不太好的队伍,走着走着,突然在某个地方扎堆了,把路堵得死死的,让身体难受。这时候就得像个聪明的指挥官,找准队伍堵塞的位置,从不同方向去疏通,让卫气这支队伍重新恢复正常行军。
“黄帝曰:‘人有身体髀肭股 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伯高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黄帝又发现问题了,问:“伯高啊,有的人身体、大腿、屁股这些地方都肿起来,围着肚脐一圈还疼,这是啥怪病啊?”
伯高解释道:“这病叫伏梁,病根儿是风邪。这风邪就像个捣乱的小坏蛋,让卫气乱窜,卫气溢到大肠,还赖在肓这个地方不走了。这肓的源头就在肚脐下面,所以肚脐周围就疼起来啦。这时候可不能乱动它,要是瞎折腾,就像捅了马蜂窝,会引发小便不畅的毛病。”
您瞧瞧,这风邪捣乱,让卫气失常,结果搞得身体这儿肿那儿疼,就像一场身体里的“内乱”。还得小心翼翼处理,不然又会引发新的麻烦,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黄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伯高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黄帝接着问:“伯高啊,有的人尺脉跳得特别快,筋还绷得紧紧的能看出来,这又是啥病呢?”
伯高说:“这叫疹筋,得这病的人,肚子肯定也紧紧的不舒服。要是脸上还出现白色或者黑色,那就说明病情严重啦。”
这就好比身体通过尺脉和筋给咱们发信号,告诉咱们卫气可能出问题了。就像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亮了,提醒咱们得赶紧检查身体,要是还出现脸色变化,那就像警示灯开始闪红光了,问题严重,得赶紧重视起来。
卫气失常与肥瘦老小的“特殊关系”
“黄帝曰:‘人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又琢磨起人肥瘦的事儿了,问:“伯高啊,咋知道一个人是胖是瘦呢?”
伯高说:“人分肥、膏、肉三种类型。”黄帝一听更来劲了,追问:“这咋区分呢?”
伯高回答:“你看啊,要是膝盖后面的肉摸起来硬邦邦的,皮肤也紧绷绷的,这就是肥型。要是膝盖后面的肉不紧实,皮肤松松垮垮的,这就是膏型。要是皮肤和肉紧紧贴在一起,不松不紧,那就是肉型。”
嘿,您瞧瞧,这伯高把人按肥瘦还细分出了三种类型,就像给人做了个特别的“体型分类”。这不同类型的人,卫气的运行可能也有点不一样,就像不同配置的电脑,运行程序的方式有点差别。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又好奇了,问:“那这不同类型的人,身体的寒热情况咋样呢?”
伯高说:“对于膏型的人,要是肉软软的,皮肤纹理粗的,身体就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