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玉版》:中医里的生命“秘籍”趣谈
在中医经典的宝库《灵枢》里头,有一篇叫《玉版》,听这名字就感觉神秘兮兮的,好像藏着啥绝世秘籍。没错,这篇就像是中医给咱们身体开的“生命指南”,今天咱就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这本古老的“秘籍”翻译成大白话,看看里面到底讲了啥好玩的事儿。
病之轻重:生命的“危机等级”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像个好奇宝宝,跑去问岐伯:“岐伯啊,我瞅着这小针,就觉得它普普通通一小物件儿,你咋说它上能合天,下能合地,中间还能合人呢?我感觉你把这针说得也太神乎了,是不是夸张啦?快给我讲讲为啥。”
岐伯笑着说:“黄帝呀,这世上啥能比天还大?要说比针大的,也就那五种兵器了。可这兵器是用来干啥的?是让人死翘翘的家伙,不是让人活命的玩意儿。咱人可是天地间最重要的宝贝,能不跟天地参合起来看嘛?治理百姓,靠的就是针(这里指针刺疗法,代表医术)。你再比比,针和兵器,到底谁小谁大?兵器是要命的,针可是救命的,这针虽小,作用可大着呢!”
这就好比把针和兵器比作两个“选手”,兵器看起来厉害,却是“死亡代表队”的,而针虽然个头小,却是“生命保卫队”的主力,一下子就看出针在生命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啦。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又问:“岐伯啊,人一生病,有的是因为情绪像坐过山车,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饮食也没个节制,搞得阴气不足,阳气又太多,营气都不流通了,就长出痈疽。阴阳不通,两个热凑一块,就化成脓了。就这情况,小针能解决问题不?”
岐伯回答:“黄帝啊,就算是圣人,碰到已经恶化的情况,也不好办呐,因为这邪气在身体里扎根太久了。你想啊,就像两支军队打仗,军旗都能互相看见,刀枪都在战场上摆开了,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谋划出来的。能让老百姓听话,令行禁止,士兵打仗不怕死,这也不是一天的教育,一会儿半会儿就能做到的。人身上长了痈疽,脓血都聚起来了,这离健康正道可就远啦。这痈疽和脓血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的,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小毛病发展成的。所以圣人在病还没影的时候就开始调理,那些笨家伙等病都成气候了才发现。”
这痈疽就像身体里的“叛乱分子”,一开始是小打小闹,慢慢发展成大部队,等闹得厉害,脓血都出来了,就不好收拾了。咱们得像圣人一样,在叛乱还没开始,就把苗头掐掉,别等它成了气候。
痈疽之治:身体“叛乱”的平定策略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着急地问:“要是痈疽已经长出来了,之前没发现,脓也已经形成了,才察觉到,这可咋整啊?”
岐伯无奈地说:“脓都成了,那这情况就危险啦,十个人里头可能九个得死,就一个能活。所以圣人就早早琢磨出好药方,写在竹简丝帛上,让有本事的人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都不断,就是为了不让人碰到这种糟糕的情况。”
这就好比身体里的“叛乱”已经发展到“战火纷飞”,脓血都冒出来了,局势很危急。圣人就像提前准备了“平叛宝典”,传给后人,希望大家别走到这一步。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