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朝——等等,不是大清,是大宇?浓浓的不安感浮上心头。历史上没有大宇朝。
往前梳理一下,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云天明快速将脑中传递的历史信息过了一遍。前面所有的历史都对得上,一直到明朝,在李自成兵败九宫山时之后与历史有了出入。
而这个“出入”的源头则是李岩的被害。
1644年3月,李自成进入京师,崇祯皇帝自缢而死。进入京师后,牛金星担任殿阁大学士,成为李自成的丞相,主持朝政,却坑了李自成。
牛金星有能力,但并非有大智慧。他只想过上好日子,没有远大的追求,目光短浅,且嫉嫌妒能,尤其对他的“伯乐”李岩更是怀恨在心。二人之间的矛盾,随着李自成进入京师不断恶化,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李岩能力强,眼光独到,且在军中威信极高。在决定李自成命运的山海关一战中,沉迷在胜利的喜悦中的李自成对李岩快速进兵的建议视而不见,给了清军关键的六天时间,导致山海关大败。
当时清军与吴三桂的大军获胜,但多尔衮并未立刻追击,而是采取稳重策略,观察中原的动态。
李岩建议死守京师,并在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部署防御,阻止清军南下。
但这一场大败导致李自成没了雄心壮志。牛金星更是如此,关键时刻再次给李自成挖坑。牛金星主张退守陕西,以潼关为屏障,阻挡清军,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为了“振奋”人心,牛金星积极支持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亲自策划方案,主持祭天大典。登基结束,李自成率兵撤退,离开京师,也就过一把皇帝瘾而已。
李自成撤退时,李岩苦求希望李自成让自己留在河南,节制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军务,建立新的防线。
李岩忠心耿耿,但牛金星嫉妒他。牛金星对李自成说,李岩屡次与皇上唱反调,是打算单干。牛金星说李岩想带走兵马,自立山头。李自成不辨真伪,动了杀李岩的念头。
李自成的心思,牛金星揣摩到位,愿意充当操刀手。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义设宴,让李岩前来商议军国大事,将他处死。李岩被杀,“大顺”人心更加涣散,毫无斗志。
就在李岩被杀之际,夫人红娘子当机立断,连夜让李岩的心腹军师司徒策带领一千人的亲卫军护着12岁的儿子李绪逃走。
一行人直奔李岩的老家河南而去。途经一小道观借宿时,道观住持看到李绪对司徒策说:时逢乱世,尔等不要走错了方向。去九宫山吧,在那里这位小公子会有大机缘。
司徒策开始不信,但道长说“这孩子的父亲死的冤,但他的大功德会落到这孩子身上,这孩子的未来深不可测。”
听了这话,司徒策很是心惊,心下已是打定主意,带着李绪等人直奔九宫山而去。在九宫山的无量寿禅寺内,方丈收留了李绪,并再次对司徒策说:这孩子先留在这里,不出一年就有大机缘。
闻听此言,原本只想让李绪能活下来的司徒策开始为小主子谋划了。他先给自己改了姓名,从司徒策变成了司徒信(李岩原名李信),也将李绪改名为“司徒绪”,称做自己的侄子。随后他将司徒绪留在了禅寺内,求方丈给照看一年,便带着那一千人下山去寻找红娘子,与方丈约定一年内必返回九宫山。
兵荒马乱的年月,司徒信一路上不断接纳散兵游勇及活不下去的乡民。等来到河南境内时已有了七八千人的队伍。路上不断遇到李自成部的溃兵,打听得知红娘子早已离开了起义军,不知所终。而李自成部在清军的追击下也一路溃败到了湖北境内。司徒信直觉这就是小主子的机缘到了,火速带人马返回九宫山。
待他到九宫山时恰逢李自成被村民程九伯砍杀于河边,尸身被清军带走。而此时李自成的部下还有四十万人马。其中一部分由郝摇旗率领,约有十万人。另一支队伍由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率领,约三十万人左右。
郝摇旗得知李自成被困九宫山,急忙来援,结果赶到时已得知李自成身死。正悲痛之际,忽然见到司徒信大惊。当得知李岩之子就在此地,立即前往禅寺。见到司徒绪时抱住就是一顿痛哭。在军中做大旗手时,郝摇旗最佩服李岩,而李岩对这位勇武超群的大旗手也青眼有加。
在与司徒信商量了一番后,二人决定就地起事,拥司徒绪为少主,打出李字的旗号,重整旗鼓与清军再战——历史就此拐弯:原本在历史上投了南明小朝庭的郝摇旗就此拥戴徒信打出“李家军”的旗号,开始了漫漫征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