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盘古或许从未被视为诸夏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创世之神。相反,女娲作为炎黄一脉自古以来就备受尊崇的至高存在,她的地位无可撼动。证据也很简单,早在屈原所作的《天问》之中,便发出过这样一个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从屈夫子的观点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由女娲创造出来的。既然如此,那女娲她自己的身体又是由谁制造而成的呢? 倘若盘古是开天地的大神,按照常理来说屈原应当会询问:“盘古有体,孰制匠之?”这种微妙的差异,其背后隐藏着的潜台词已经在向世人昭示——女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世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逐渐进入男权至上的时代,女娲这位曾经备受尊崇的神只,其地位却每况愈下。在这个时期,女娲不仅需要亲自动手去塑造那些小小的人类,甚至还要与伏羲携手合作方才能够孕育新生命。这与她早期独立创造万物、神通广大的形象相比,已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汉代的墓穴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壁画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令人瞩目的画面——伏羲女娲以人首蛇身的形态呈现,他们的身体相互交织成一个双螺旋状。此时,两人被描绘成一对兄妹,一阴一阳,和谐共处,共同维系着天地间的平衡。不过伏羲所立下的功劳实在太小,他擅长的算卦和捕鱼确实难以登上大雅之堂。
为了提升伏羲的威望,晋朝的大儒们纷纷出手为伏羲增添了一系列辉煌的功业。首先,他们宣称伏羲继承天命而称王天下,接着赋予他创作八卦的智慧,以及发明文字书写契约的能力。此外,伏羲还制作出拥有三十六根琴弦的精美瑟乐器,并制定了婚姻嫁娶的礼仪规范。最后,更是将获取祭祀用的牲畜并供应厨房烹饪之事也归功于他。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制作瑟乐器和制定嫁娶之礼本应是女娲的伟大功绩,但此刻都被转嫁到了伏羲身上。
到了唐朝,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再度发生变化。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中,他们不再仅仅是兄妹关系,而是直接成为了相亲相爱的夫妻!这么做之后,女娲除了补天以外,所有的功劳都成了辅助伏羲的了。从跟着女娲混身世、混功劳,到直接把女娲的功绩乾坤寺挪移成伏羲的……这场伏羲造神的运动才算告一段落。而从此女娲就天使坠落,彻底成了一个只负责“生娃”的老母亲,她化万物的功力也被盘古拿走了,她的传说甚至可能就是真正的创世功绩也就这样湮没了。到了明朝更惨,在小说中被纣王调戏引出人神大战。
学术界公认西王母、黄帝、帝俊为山海经中最强者。可实际上,这三位似乎都比女娲差远了。女娲是山海经中唯一身体的一部分可以化出神的存在。”
郭松军这一颠覆人类认知的理论听得另外两人瞠目结舌,尤其是对上古神话也颇有了解的王永利更是赞叹不已:“郭哥,要不是咱们被泰勒忽悠走了,说不定你会成为考古史上的大能啊,这可真是华夏考古界的一大损失啊。”
“你也太高看我了。我能研究,自然也有别人能研究。”
“郭哥,你扯得有些远了。快说说女娲补天石的事儿吧。”高一宁催促道,她对上古神话知之甚少,只想听与这个补天石有关的事情。
“我说这么多就是为女娲补天佐证。既然证明了女娲是创世神,就可以说说‘创造——毁灭——再创造’的神话模式了。这在东西方都是是惊人一致的,这种毁灭的方式毫无例外的都是大洪水。比如《旧约》中的大洪水与诺亚方舟,古希腊神话中丢卡里翁和妻子皮拉洪水逃生后造人,在大洪水中消失的亚特兰蒂斯等等。在华夏的神话的发端中就是女娲补天 。
这个传说最早出现在《列子 汤问》中记载的很简单,直到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首次完整记录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在远古之初,支撑天盖的四根擎天的柱子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人们,残忍的禽鸟用利爪掠走老幼。正是在这个时候,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天盖,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于是乎破碎的天盖被修补好了,支撑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