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镇国侯林烨全家183人全部下狱。这次受牵连的朝臣五品以上官员有36人。二品两人、三品五人、四品十一人、其余都是五品官员!其中包括京城九门提督。宫廷护卫指挥使栾羽!兵部尚书也在其列。丽妃林妙儿被打入冷宫!
被株连的犯官家属多达两万多人!听到朝廷的通报我非常震惊!
太上皇又不用派人核实一下?不用让庸儿自己解决吧?他如果这点事都解决不了,朕百年以后江山他也会弄丢的。
林烨是朕亲手提拔上来的?朕走的时候并没有让这些老臣交出兵权,造成今天的杀身之祸!
林烨有没有自陈述?他要求见太上皇您!告诉他不必了。
告诉皇帝对那些不服管教的骄兵悍将,让其交出兵权,良田美宅颐养天年!拒不配合者灭!
朕虽已退位,然听闻此事心中难安。这朝堂风云变幻,莫不是新帝欲借此立威?但如此大动干戈,恐伤根基。朕决定暗中差人去查探一番。
数日后,探子回报,原来新帝庸儿并非无端生事。林烨一族仗着昔日功劳,在地方横行霸道,兼并土地,民怨沸腾。其他涉案官员亦多有结党营私之举。新帝本想徐徐图之,奈何林妙儿妄图干预朝政,竟谋划谋害太子,事情败露才引发这场大祸。
朕听后长叹一声,看来是朕错怪庸儿了。朕深知这天下初定不易,如今朝堂腐败之风渐起,必须严厉整肃。只是那两万多家属,若皆重罚,必失民心。朕于是修书一封给庸儿,劝他区分首恶与胁从。首恶严惩以正国法,胁从者从轻发落,或流放或罚劳役即可,还应安抚百姓,减免赋税,以固国本。庸儿接信后依言行事,朝堂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陛下太上皇又来信了?快拿来我看看!
吾儿维父把皇位传位与你,就是让你自己处理好朝政?你在位也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于我留下来的老臣,有过的一律严办!朝臣一旦形成党争,就会尾大不掉!这次事件兵部居然参与,让朕很震惊!你要用雷霆手段掌控军队,对于有皇子参与的绝不能手软?
要记住拥护你的和反对你的?权力绝不能超过皇权!只要吾儿能稳住朝堂,朕说过不回中原就不会失信吾儿!姬庸看完太上皇的信扑通跪倒说道。
父皇儿臣谆谆教诲!
姬庸站起身来,眼神坚定。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既然太上皇信任他,他便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
此后,姬庸每日勤勉于政务之中,亲自选拔清正廉洁之士入朝为官。他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各级官员严密监督,以防再有结党营私之事发生。
同时,针对军队方面,他按照太上皇的教导,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裁汰冗员,提升士兵待遇,使得军心向他。
在对待民生上,他不仅减免赋税,还大兴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百姓生活渐渐富足起来。
几年之后,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姬庸站在皇宫高处俯瞰着这片大地,心中感慨万千。曾经那场惊心动魄的朝堂动荡仿佛还在眼前,却也成为他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他深知唯有不断自省、励精图治,才能不负先皇期望,保得这万里江山长治久安。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涌。一日,姬庸收到密报,边境有异动,邻国似有大军集结。姬庸深知,繁荣来之不易,决不可让战火毁了这一切。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出兵先发制人,有人建议加固边防静观其变。姬庸权衡利弊后,决定一方面派遣得力将领率领精兵前往边境加强防御,另一方面派使者前去邻国探寻意图。使者带回消息,原来是邻国新王上位,国内矛盾重重,企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视线。姬庸明白,战端一开,受苦的终究是两国百姓。于是他再次派出使者,携带大量物资,表示愿与邻国通商互市,共同发展。邻国新王考虑再三,最终接受提议。姬庸又借机提出双方可以互相交流文化技艺,促进彼此了解。经过此次事件,姬庸更加意识到和平发展的重要性。他加大力度发展商业贸易,鼓励民间文化交流。在他的治理下,国家愈发强盛,周边各国纷纷前来朝拜学习,姬庸的名字也被载入史册,成为一代明君典范。
太上皇这熊国老是搞小动作,穷兵黩武!他用管他?我们现在要积聚力量,收拾他早晚的事?
你派人去朝廷看看,蒸汽机研究的咋样了?
今年的雪不算大,百姓好过了!咱们也收拾收准备过年?
新年刚过不久,姬庸得到消息,蒸汽机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意味着生产力将会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