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耸翠微,
云间秀色映晴晖。
峰峦竞秀争天下,
峭壁争雄壮士归。
皑皑雪顶披银袍,
碧空如洗映琼瑶。
玉湖镜面映山色,
翠林深处闻鸟啼。
初阳破晓照仙山,
霞光万道映峰尖。
云海茫茫连碧落,
人间仙境在四川。
四姐妹儿情依依,
携手并肩共长云。
风姿各异显神韵,
千秋传说动人心。
登临绝顶心自豪,
一览众山小天下。
四姑娘山美如画,
诗人笔下难描绘。
四姑娘山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处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特征深受其地质历史的影响。
四姑娘山地区经历了从古特提斯洋边缘盆地到青藏高原东缘隆起的地质演变历程,其地质构成包括砂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石灰岩和花岗岩等 。
古特提斯洋时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质时期,大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2亿多年前。在这一时期,四姑娘山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约4.9亿年前,四姑娘山地区位于古特提斯洋的边缘。
古特提斯洋名字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提斯女神,是一个横贯古代超级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之间的大洋。这个时期的四姑娘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其地质环境与现在截然不同。
随后,大约在4.6亿年前至4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变化,四姑娘山地区开始经历广泛的海侵现象。
海水逐渐淹没了这个地区,使得原本的深海环境转变为浅海陆棚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沉积了大量的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层,后来成为了构成四姑娘山地质结构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3.8亿年前至3.6亿年前,四姑娘山地区进一步转变为广阔的陆表海环境。
陆表海是一种覆盖在大陆架上的浅海,其特点是海水较浅,阳光可以照射到海底,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沉积物的堆积。
在这一时期,四姑娘山地区沉积了丰富的生物化石和碳酸盐岩层,这些沉积物记录了当时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的信息。
古特提斯洋时期的地质变化,为四姑娘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奠定了基础。
随后,随着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姑娘山地区经历了更加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壮丽山川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总面积为2764.01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为394.83平方公里。
四姑娘山因造山运动形成,是地球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地质现象,它导致了大陆的碰撞、山脉的形成以及地球表面的巨大变化。
在地质历史上,三叠纪末期,大约在2.05亿年前,全球地质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时期,古特提斯洋的消减闭合过程达到了高潮,引发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这一过程涉及到了昌都陆块、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这三个巨大的地壳单元。
随着古特提斯洋的逐渐缩小,昌都陆块、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开始相互靠近,最终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这一碰撞事件对四姑娘山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甘孜—松潘海槽,一个曾经广阔的海洋区域,由于这次碰撞而逐渐闭合。海水的退出标志着四姑娘山地区海相历史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陆内变形和碰撞造山的新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地壳发生了剧烈的挤压和抬升,导致了地层的褶皱和断裂。原本沉积在海底的岩层被挤压成山脉,形成了复杂的地貌结构。
四姑娘山地区的岩石经历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原来的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如片麻岩、片岩等。同时,地壳的抬升作用使得这个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高原和山脉。
这次造山运动不仅塑造了四姑娘山地区的地形地貌,还影响了整个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
随后,这些山脉继续受到侵蚀作用的影响,河流切割山谷,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峡谷和峻岭。
四姑娘山的四个峰,即大姑娘山、二姑娘山、三姑娘山和四姑娘山,就是这一系列地质活动的直接产物。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