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开业的消息不胫而走,萌宝的几位管理者自发组织员工前来捧场聚餐。舒水带着一大群人,还没到门口,老远就扯着嗓子招呼:
“舅妈,小姨,恭喜恭喜,祝您饭店生意红红火火!”
另一边,向常才也领着一伙人浩浩荡荡地赶来,一见到向莲华,笑着高声祝贺:“大妹,恭喜发财!看你这店红红绿绿的,就知道以后准差不了。”
向莲华和赵志灵都身着新衣,满面春风地站在门口迎客。
有客人进店,两人便默契分工,其中一位热情地将客人引至里间就座,悉心安顿好后,再迅速折返门口,继续迎接下一波客人。两人忙得脚不沾地却又满心欢喜。
赵予舒也没闲着。她在饭店各处巡视,观察整个用餐过程的每一处细节:从客人踏入饭店,她便掐表记录等候时间。关注前台接待是否周到。厨房出菜时,她又紧盯传菜速度。
用餐过程中,她会不动声色地留意客人的光盘情况,以此判断菜品是否合口味。待客人用餐完毕,她会主动上前攀谈,虚心询问对菜式的评价。
她还会密切关注翻台率、客流量这些关键数据,分析可以改善的节点。
饭店菜品味道不错,装修新颖,再加上在阳市餐饮界史无前例的创新营销手法,“赵家老街坊饭庄”在阳市很快打出了名头。
开业一个多月,饭店内每日宾客盈门,甚至出现了食客爆满,需要排队等位的火爆场面。
饭店门口的两个门面生意同样红火。许多不进店用餐的路人,会买些卤味带回家品尝。不少有送礼需求的食客,一眼就相中了店内的干果礼盒,会顺手买几份,用来送礼既体面又有心意。
每天饭店打烊时,向莲华都会习惯性地坐在收银台前,看着一摞摞码放整齐的现金,笑得合不拢嘴。
11月初,向莲华和赵志灵坐在赵常跃办公室,满怀期待地一同核算上个月账目。
看到最终数字,向莲华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惊喜与难以置信:居然赚了这么多!超过她过去几十年从老公手里拿到的数字。
她激动地对赵常跃说:“我考虑好了,这个经理的位置我不做了,专心做自己的生意。”
赵常跃听后,微微皱眉,一脸疑惑:“你现在手底下有下属帮衬着,在公司里日常也就签签名、安排事务,不耽误你打理饭店生意呀。况且hR经理是很重要的岗位,可不能随便找个人顶上。”
向莲华略作思索,妥协道:“那行,我就暂时先兼着,等找到合适的人选再交接吧。”
继而又满脸兴奋地凑近赵常跃,神秘兮兮地问:“猜猜看,我那家饭店开业一个月赚了多少钱?”
赵常跃没做过饭店。在他的认知里,饭店能赚的钱,相较于自家公司的丰厚收益,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看到向莲华笑得这副模样,他不禁带着几分疑惑与调侃,开口问:“瞧把你给乐的,一家饭店,能挣几个钱呐?”
然而,对向莲华而言,这才是她的第一次创业,帮家里做事不算。
饭店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她凭借自身努力与勤奋拼出来的,是她个人价值的体现,那种成就感与喜悦心情,实在难以言表,美妙无比。
况且,这饭店的生意,看起来虽小,赚的却不少:
“我这饭店面积1200多平方米,一个月租金3000。扣除房租、水电、人工、买菜的成本,上个月的净利润元。
我能分到元。当初我和志灵一共投了50万。如果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第8个月就能回本,再往后就全是纯利润啦。”
赵予舒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也乐开了花:她占股5%能分到4091元。
赵常跃听到这个意料之外的数字,不禁瞪大了双眼,很是惊讶。
他脑海中想起那些家常菜,实在难以想象,售价不过3、5、10元一盘,一个月居然能赚这么多:“不错嘛。真得恭喜你啊。老婆确实很能干。”
赵志灵在一旁看到最终的数字,兴奋得一直合不拢嘴。听到大哥的夸奖,她先是一喜,随后却又微微撅起嘴,带着些许不满地嗔道:
“哥,你咋光夸嫂子不夸我啊?我也很努力好不好?这饭店可是我和嫂子一起开的呢?”
“是大哥疏忽了。我妹妹漂亮又能干,谁能比得过呀。”赵常跃笑着补充。
赵志灵这才满意地笑了,心里美滋滋的。毕竟,第一次开店就赚到这么多钱,谁能不高兴呢?“这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