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玉梅听到是自己摔的,也放下心来:“那你先坐啊,姨这就去给你做点心。”
赵常跃赶忙拦住:“不用了,姨,我肚子不饿。你别忙了。”
舒玉梅拉开他的手:“就这么一个外甥,大老远过来看我们,哪能连顿点心都不做呢。你坐着看会电视,我做简单点:给你下碗面条,再煮两个荷包蛋。”
再三推辞不过,赵常跃只得作罢。不一会儿,小姨给他端来满满一碗鸡蛋面。
村里人不做午饭,一来是为了图省事,二来也是困难时期养成的节俭习惯。但真把东西端到面前来,也能吃得下。
赵常跃已经把带来的玉米糍粑拿了出来,放在桌上。舒玉梅放下鸡蛋面,看到老家熟悉的点心,雀跃着剥开一个,放进嘴里咬一口,像个满足的孩童般,笑得眉眼弯弯:“嗯,真好吃。”
赵常跃也笑了:小姨喜欢就好。他很快吃光鸡蛋面,起身主动把碗洗了,又陪着小姨聊了会村里的近况,直到他姨父舒卫东推门回家。
舒卫东当年是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在那个初中毕业就算高学历的年代,大学毕业生更是非常稀有。且他为人清廉,刚正不阿,不然也不会在困难时期稳坐粮食局长的位置。
见玄关处有鞋子,舒卫东知道家里有客人,他的笑容很是和蔼,探头往里一瞧:“常跃今天来了。”
赵常跃起身恭敬地喊了声:“姨父。”等舒卫东在自己面前坐定,小姨去了厨房准备晚餐。赵常跃这才开始说起村里的事。
“姨父,我想在村里开个商店。村里人现在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学校那边。如今,学校的师生已超过1000人了。
人多的地方就有商机。我想把村里学校的门面租下来,开个商店。想问问您的意见,这事现在能做吗?”
舒卫东大学毕业后就进了体制内。在局长位置多年,气质儒雅,说话慢条斯理:“能做。
79年出台的《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富农子女和工农子女一视同仁。
去年出台了《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根据该条例,个人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申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从事包括商业零售等各种经营活动。
今年4月会议通过的修宪案,也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在政策层面,这个是已经放开了的,你可以大胆去做。
你表哥最近也开了饮食店。现在不是当年,做生意是可以的。但要依法纳税,该办的手续要办齐。
到时候你要是开店本金不够,我可以给你凑一点。多的没有,三千块还是拿得出来的。”
赵常跃激动地握住舒卫东的双手:“谢谢姨父。借您的钱,我一定会还的。”
看着赵常跃的样子,舒卫东会时常想起那位早逝的姐夫赵周文。那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才子,他们是连襟更是知己。
有那么天资卓绝的父亲,这孩子却只读过扫盲班。自己儿子只读到初中,也好不到哪去啊!子侄这一代,因为历史原因,没能在受教育年龄好好读书,在学业上已是荒废了。如果他们能从商业领域走出一条路来,自己也能聊感慰藉了。
两人又闲聊了会家里的事,赵常跃将自己碰到的难题、疑惑都跟姨父赵卫东说了,请教对方的看法。舒卫东亦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直到舒玉梅喊他们吃饭,两人才停下话头。
赵常跃在姨父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回村了。他这次没有拿现金,打算等规划好了再来一趟。
而留在村里的赵予舒也没闲着,她领着两个表弟在村里溜达。但凡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凑过去旁听。
那些小媳妇喜欢三五成群,带着鞋垫、鞋面之类的物件,一边做着手上的活计,一边闲聊。
“啧啧,我们的老村支书可真有本事,前两日赶集,我瞧见他又去银行存了两万块钱。”
中年妇人向路华满脸羡慕,咂着嘴说道。她男人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嫁过来时公婆年龄都大了,也帮衬不了什么。家里没什么收入,她只能省着点,不管是一粒果子还是一颗糖,都舍不得放出家门。
一听说村里谁家赚了大钱,她这心里就闹得慌:咋不是自己有这个好运呢?若不是知道打劫会被抓,她恐怕早就动手扒拉到自己手里了。
“老支书早就讲了,是他承包的果园今年柑橘收成好,他把果子拉到远地方卖了个好价钱。”
赵自立媳妇补充了最新消息。她男人是泥水匠,有手艺能挣回几个活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