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濡口,江风凛冽,波涛拍打着岸边礁石,发出阵阵轰鸣。
魏延立于城头,目光如炬,望着远处渺渺江面,心情如潮水般并不平静。
他身旁,大秦锐士列阵如林,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光泽。
刘羽将此地交给他驻守,自己已返回了江夏。
如今他麾下两千大秦锐士,还有三千江东军降卒,已然是镇守一方的大将。
魏延转过身,声音洪亮:“兄弟们,主公将此地交给我们,我们便要守好这片土地,让世人知晓,我黄巾军,无坚不摧!”
众将士齐声应和,声震云霄,士气高昂。
……
荆州,刘表府邸内,烛光摇曳,刘表眉头紧锁,望着案上地图,荆州与江夏的边界被反复勾勒。
“徐庶此人,确有谋略,竟能屡次挡我大军于江夏之外。”
他轻叹一声,目光转向一侧的蒯越,“异度,可有良策?”
蒯越沉吟片刻,道:“主公,徐庶善守,我等不妨以疲敌之计,频繁骚扰,使其不得安宁,再寻机破之,此外,可联络天下诸侯,共同伐之!”
刘表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好,就依你之计。传令下去,加大袭扰,务必让徐庶露出破绽。”
……
庐江郡,一处简陋村落,炊烟袅袅升起,村民们围坐在村口老树下,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那黄巾军又起,专打豪强,救济百姓。”
“是啊,咱们这日子,何时是个头?不如投了黄巾军,说不定还能有条活路。”
这时,一队人马风尘仆仆而来,为首一人,身披金甲,胯下战马雄壮,自称黄巾小方渠帅。
此人看着这群百姓,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天下百姓苦久矣,吾等起义,正是为了解救苍生。”
村民们面面相觑,随即纷纷跪拜:“愿随将军,共赴刀山火海!”
类似的一幕幕,还发生在鄱阳、豫章各郡。
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又经历董卓、李淮郭汜之乱,汉室朝廷名存实亡,各方诸侯征战不休,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而自古以来繁华的江南之地,也并不好过,扬州有袁术横征暴敛,江东有孙策征战不休,各方士族豪强更是趁机兼并土地、买卖人口,百姓们早就苦于没有出路。
如今,黄巾军旗帜再起,作为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却并不惧怕,因为他们知道这支军队从前本就是无数的穷苦百姓组成。
江南一地,不少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了黄巾军。
……
与此同时,刘羽率背嵬军,如疾风骤雨般席卷鄱阳、豫章二郡。
所到之处,黄巾旗帜高扬,百姓夹道欢迎,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将军,我军已彻底占据鄱阳、豫章。”一名中方渠帅策马而来禀报,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
刘羽望着远方,目光深邃:“这只是开始,传令下去,我们与民秋毫无犯,我们要让天下人都知道,黄巾军是为百姓而战!”
夕阳下,黄巾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在刘羽的地盘和军队增加的同时,粮食的巨大消耗却是一个严重问题。
江夏郡,徐庶府内,烛光摇曳,案头堆满了账册,皆是关于粮草支出的记录。
徐庶快要被缺粮问题逼疯了。
若是粮食断了,必然会引起兵变、民变,乱局一生,黄巾军就会再次如同之前一般,昙花一现,草草收尾。
夜深人静,徐庶仍难以入眠,起身在屋内踱步,心中暗自思量:“主公胸有成竹,必有良策,我且再等等。”
这样的苦恼,直到刘羽召集众将,准备出征时。
刘羽率领着麾下大军出城时,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徐庶身上,微微一笑,道:“元直,勿忧粮草之事,吾已有计较。”
徐庶闻言,心中一动,却仍不解其意,正欲发问,只见刘羽从袖中取出两首诗,递予徐庶:“元直,此乃吾近日所作,你且看看。”
徐庶接过诗稿,细细品读。
第一首诗,写出了要灭绝士族、反对世袭罔替,一句踏遍公卿骨,足可见其气魄。
徐庶心中惊异,“主公这是要……”
再读第二首诗,徐庶浑身一震。
第二首诗,乃是借用菊花描绘,待到秋来时,百花凋谢,唯有菊花开的争奇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