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道:“陛下操劳了这大半日,就在臣妾房里睡个午觉吧。”
崇祯摆摆手:“朕还有国事,你自己歇着吧。”
基极十五年来,崇祯从不进后、妃内室,白日就更不可能了。
如今虽然允了太子、定王随时来请安,但大规矩上依旧不肯破例。
周后又问道:“汉王这几天在外面住得可习惯?臣妾想派个人去看一看,给他送点东西。”
崇祯摇头笑道:“不必了,你送了东西他也不敢吃的。”
周后被噎了个倒仰。
崇祯也想开了,大明都快亡了,还装什么呀。
谁也别理谁,各人过各人的,这就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但也不好太给皇后下不来台,崇祯缓和了语气笑道:“老四实在太能找事了,他又写了个奏本,闹着让朕给他从京营选两个武教习。
朕已经懒得搭理他了,反正他说什么朕都不回话。
朕也不打他,也不骂他了,他爱干什么干什么吧。”
周后劝道:“臣妾倒觉得,汉王愿意习武是好事,陛下就给他从京营挑几个人吧。”
崇祯闻言颇为诧异:“皇后何出此言?”
周后淡淡地回道:“臣妾近日读《通鉴》,唐玄宗李隆基凭借两百多内侍就打败了韦家,又凭三百骑兵便干掉了太平公主。
而李重俊凭三百多人,就杀了武三思父子。
即便神龙政变,太子李显不过就凭五百禁军,就推翻了武则天。”
崇祯这些年别的本事没练出来,听话外音的功夫在全天下来说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这都是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被逼出来的。
听懂了周后的话外音,崇祯极为不悦。而且皇后还好意思再提《资治通鉴》,到现在你都解释不清楚,陈仁锡出身东林世家、堂堂探花,为什么要去周奎一个摆摊算命的家里教你读书。
局势成了这样,崇祯也懒得再翻旧账了,而是冷淡地回复:“朕不过就是给了老四侍卫一百人。你至于吗?
还有,锦衣卫都是些啥人你不知道吗,就他们那两下子,是有逼宫的能力,还是有造反的勇气?
老四那么聪明,就算真要造反,也不可能靠这些人啊。
连朕都看不上这帮锦衣卫,老四能看上他们?”
“那可不一定,听说那帮锦衣卫到了汉王府,不用汉王催促,主动就操练起来了。
人在街上走,都能听到王府里的呼喊操练之声。”
崇祯哼了一声:“你的消息倒真够灵通的,朕还不知道的事情,你都知道的如此清楚。
一百侍卫都容不下,那你想怎么办?”
“臣妾以为,可以命骆养性再从京营中选两人,派去汉王府做教习。
把京营将官的名单给汉王,让他自己选一个,另一个让骆养性去安插。这两个教习每人也可以带上一两个旧部,助其教授弓马。
反正汉王府那些侍卫也都是骆养性选拔的,再让他挑几个教习,也算有始有终了。
另外再让骆养性挑选三五十名锦衣卫,换上便服,每日在汉王府周围盯着进出来往人员的动向。”
“骆养性,哼,他办的好差事。朕让他把姜埰、熊开元处理掉,他倒好,弄得朝野皆知,一大堆言官正追着他弹劾呢。
朕砍了骆养性的心都有。”
“骆家到底也是世代锦衣卫,树大根深、底蕴深厚。
太子可是快要大婚了,搬去端本宫之后,也得组建东宫卫率。
这些人也要从锦衣卫中挑选。
陛下若是杀了骆养性,那万一将来组建的东宫卫率中有忠于骆家的死士,岂不是留下了隐患。
端本宫那个地方,神庙时可是发生过梃击案。”
提到梃击案,崇祯也生出了忌惮。
梃击案,那可是一件奇案:一个老农张差,穿越东安门、东华门,进入紫禁城。
如入无人之境不说,路上张差还凭白无故多了根棍子在手里,然后直奔慈庆宫,准备去击杀太子。
东安门、东华门那是什么地方,宫禁重地,一个老农怎么可能连续避过盘察?真是神奇!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崇祯也确实怕骆家有样学样,也给太子来个梃击。
想到这里,崇祯点了点头:“那就算了,为了太子安危,听你的吧。
我一会就让王德化去锦衣卫传旨。”
说来也怪